过去几年,我们目睹了一些现象,曾经光鲜的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逆流,新消费的代表性品牌也面临关店潮。更有趣的是,你可能会看到收入不错的白领为了十几元的餐食排队,或者为了特价机票熬夜抢购。
这些并非孤立事件,它们汇集成一股消费降级的暗流,反映出居民消费意愿的疲软。这种疲软传导至供给端,商家卖不动,产品堆积,形成了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死结。
要解开这个死结,必须推动消费升级。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的几次跃升,无不伴随着成功的消费升级浪潮。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四大件”的渴求,解决了温饱后的中国人对耐用消费品释放出巨大需求,这带动了早期的工业化。
九十年代开始,住房、汽车、通讯等领域的需求井喷,更是驱动了此后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
进入新千年,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格局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我们见证了奢侈品消费的崛起,汽车市场规模超越美国,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普及更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十多年是消费结构向多元化、品质化、便利化快速迈进的时期,也是中国经济体量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的阶段。前三次消费升级,可以说道阻且长,但最终都较为顺利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然而,大约从2018年开始,当我们再次尝试推动消费升级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消费非但没有如期升级,反而出现了前文提及的降级现象。
这背后固然有复杂的国内外宏观因素,但一个关键的深层原因在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础性的消费需求,尤其是传统耐用消费品领域,在主力消费人群中已经基本得到满足。
如果缺乏真正具有颠覆性、能创造全新体验的新产品,就很难撬动大规模的、新的消费增量。
因此,我们必须修正过去的思维惯性。新时代的消费升级,不能简单地指望通过刺激或降价来完成,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升级基础之上。
换句话说,不是消费需求自然而然地上升,然后产业被动适应;而是产业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主动提供高质量、高性能、具有全新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去创造和引领新的消费需求。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正是这一逻辑的最佳注脚。
几年前,中国汽车市场还是国际品牌的天下。但短短几年时间,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技术快速迭代和产品创新,硬生生开辟了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国内品牌迅速崛起,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在全球市场也拿下了过半的份额。
这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变化,更是通过提供全新的驾驶体验、能源方式和智能交互,成功引导了消费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提升,实现了该领域的消费升级。
新能源汽车的成功,证明了消费者愿意为真正有价值、有创新的新产品买单。它也验证了“产业升级先行、带动消费升级”这一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当然,新能源汽车的故事还在继续,它的智能化下半场才刚刚开启。但循着这条路,我们看到,中国在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也正进行着类似的产业攻坚和技术积累。
一旦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大规模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将像当年的汽车、手机一样,催生出全新的消费场景和庞大的消费需求。
届时,由创新供给引领的新一轮消费升级就将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