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2025年上海车展观察: 智能座舱还可以做哪些创新?
来源:浙江日报 2025-05-06 11:53:34
大字

听觉体验正成为智能座舱差异化的关键战场。

芝能汽车出品

2025年上海车展已经接近尾声了,来做一个总结。

车展媒体日之后,很多人问我,今年有没有什么热门车型?我的回答很一致:热门车型并不多,但热门供应商很多。

今年的上海车展,实际上是一场汽车智能化供应链暗流涌动的大会。从超级快充,到L4级自动驾驶技术,再到AI大模型深度融入座舱,尤其在智能座舱领域,今年可以说上演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大阅兵”。

过去几年,智能座舱的展示还停留在“屏幕大小比拼”“语音助手”“车载娱乐”等点状功能上。但今年,明显不一样了:各家车企不约而同地在向着“沉浸感”与“情感交互”进化,不再只是“有功能”,而是要让用户愿意待在车里,享受在车里的时间。

商汤绝影在上海车展上发布“开悟世界模2.0”

比如屏幕设计,不再是盲目加大,而是强调布局合理、与驾驶体验自然融合;

交互方式也从单一的语音控制,拓展到了眼神识别、姿态识别、语音情绪识别等多模态感知,甚至把座舱打造成可以办公、休憩、观影的“第三空间”。像理想MEGA、小米SU7、智己L6等,就是这种理念的代表作。

这些体验背后,是一整套庞大且不断进化的技术生态:

◎ 系统层面:斑马智行、商汤科技等提供软硬一体的座舱解决方案,腾讯等软件公司也推出座舱端侧大模型,加速车企定制化智能体验落地;

◎ 算力支撑:高通骁龙座舱平台、地平线征程芯片依然主导。尤其是高通新一代旗舰平台,让多屏互动、超高清视觉、AR HUD成为现实;

◎ 能源管理:宁德时代推出了面向高功率座舱的专用供电模块,进一步缓解智能座舱的能耗焦虑。

上海车展上搭载骁龙座舱平台和/或Snapdragon Ride平台的新车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除了底层的技术,视觉和听觉的体验在智能座舱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合格的“第三空间”,智能座舱的“沉浸感”与“情感交互”,也要从看得舒适、听得悦耳等更多细腻的感官设计,来建立起人与车之间的情感连接。

◎ 车载光学:车载光学模块(包括AR HUD、舱内3D摄像头、智能光感系统)正在快速渗透,成为座舱沉浸感与交互体验升级的关键支撑。

比如瑞声科技的汽车光学解决方案,通过布局ADAS(驾驶辅助系统)、DMS(驾驶员监控系统)、OMS(乘员监控)等系统,助力汽车主机厂辅助驾驶领域的发展;光峰科技的光学系统让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调节车内的投影内容;极米科技的方案涵盖智能座舱和车外光影两大领域。

◎ 车载声学:声学原本就是豪车的必争之地,比如今年车展上,尊界S800展示了43个扬声器、2920W功率的Huawei Sound ULTIMATE音响系统;凯迪拉克最新的电车Lyric-V引入了杜比全景声技术,打造7.1.4影院级音响系统。

随着智能座舱市场的加速爆发,声学系统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扬声器数量和功率大小,更是更考验厂商对应用场景的理解,让声音成为沉浸感的重要一环。

例如,瑞声科技与PSS的联合展台上就展出了一套51扬声器沉浸式声学系统,不仅硬件顶级,还搭载了AI音乐分轨、车内回声消除与降噪、自适应通透等先进自研算法,尤其是独立音区,让每个座位都可以互不打扰的享受音乐,吸引了众多行业目光。

在展会期间,理想汽车执行董事兼总裁马东辉一行专程到访瑞声展台,亲自体验了这套“移动音乐厅”系统,并给予高度评价,称其真正展现了智能座舱沉浸式声学体验的未来形态。

声学领域的场景探索正在成为座舱智能化创新的新高地。

这其实还标志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未来的智能座舱,不再只是一个屏幕+扬声器的组合,而是真正进入了“五感并用”的时代。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气味识别,都将成为打造座舱差异化体验的新战场。

Part 1

车载声学系统:

从幕后到台前的感官革命

中国乘用车车载声学核心系统硬件市场在快速提高,随着舒适性配置的普及,声学配置的普及化与单车价值量的提升。从2023-2025年,搭载20个以上扬声器的车型主要集中从30万以上的车型,逐步下探到15万元以内,覆盖中端市场——正如今年大火的“智驾平权”,这也是目前正在默默进行的的“音响平权”。

领克汽车穆军所言:“豪华音响不应该是豪车的特权,而是每一位热爱音乐、追求品质生活的用户应有的权利。”

消费者对音质的敏感度提升,进一步催化了市场需求。AI驱动的语音交互、沉浸式娱乐与多模态交互场景,要求声学系统具备更宽的动态范围、更低的失真率与更高的保真度。

例如,智能座舱中AI语音助手的“即说即应”体验,依赖声学系统的高速响应与精准音效还原。这种需求升级不仅拉动了硬件市场,还催生了软件算法与调音服务的增长空间。

我们来看看在中国汽车市场,汽车声学技术的演进呈现三大趋势:

◎ 场景化:中国汽车车企,借鉴家用环境的场景,开始通过虚拟场馆技术打造音乐厅、录音棚、演唱会等多样化声场,满足中国消费者对音乐风格的个性化需求。在这里最为典型的是吉利银河E5通过虚拟声场切换,提升了娱乐场景的沉浸感。

◎ 情感化:声学系统与AI、氛围灯、座椅触觉等协同,基于声纹识别与情绪分析推荐曲目或调整音效,增强情感连接。例如,部分车型通过引擎模拟声强化运动基因,或以自然音效凸显环保理念。

◎ 个性化:为满足多乘员需求,声学系统实现独立音区功能。例如,后排乘客可享受私密通话或休息环境,前排导航提示不干扰后排,动态声场根据乘客分布自动优化。

汽车声学的技术发展趋势要求声学系统在硬件性能、软件算法与系统集成上实现突破。场景化与情感化提升了用户粘性,个性化则优化了多人场景体验,三者共同推动声学系统从单一音效输出向多维感官交互的角色转变。

作为打动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利器,中国汽车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声学系统的IP属性,通过定制提示音、品牌化调音风格强化品牌辨识度,通过专属引擎声效凸显科技感。

比如理想汽车以沉浸式自然音效强化了其家庭用车的品牌定位,理想MEGA和L9标配的“铂金音响系统”,采用了瑞声科技旗下PSS提供的高品质配置:

全车搭载21个PSS扬声器,总功放功率高达2160瓦。实现了高频通透、质感细腻;中音表现丰满圆润,人声与乐器饱满自然;低音部分则弹性充足、下潜深沉,确保车内每个位置都能获得优异的听感体验。

在听觉情绪的传达上,与理想的家庭氛围品牌理念深度契合,成为理想座舱体验的重要竞争力之一。

还有小米汽车的声学系统设计,依托手机端音频技术积累,通过独立DSP芯片支持16种交互工具与智能场景识别,结合算法优化声场校准,确保音频体验可以对标甚至超越保时捷。

Part 2

车载声学“黑马”:

瑞声科技“声动未来”

在车载声学系统供应商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提到从消费电子切入车载方案的瑞声科技。

在本次上海车展上,瑞声科技展示了新一代“移动音乐厅“,其配备了51扬声器,60通道音效处理平台及8个座椅激励器,配合自研的AI独立音区解决方案、NLC PRO等算法,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持纯净、细腻的音质输出,带来沉浸式声音体验。

通过AI算法协调全车扬声器和头枕扬声器,瑞声科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座位独立音区体验——前排导航提示与后排音乐娱乐互不干扰,动态声场还可根据乘员分布自动适配,精准呼应了座舱个性化的技术趋势。

场景化虚拟声场(如音乐厅、录音棚、演唱会模式)与情感化音乐推荐,也使座舱体验更具情绪温度和个性表达。

瑞声科技还引入了在消费电子领域已经成熟的RichTap触觉反馈技术,将影音体验与座椅振动联动,打造听觉与触觉融合的沉浸感,进一步拓展声学系统的交互边界。

瑞声科技已经与多个豪华品牌展开合作,在2024保时捷创新开放日上,瑞声科技基于其智能汽车触感与声学技术,打造了完整的振动座椅解决方案,获得了“杰出项目奖”。

在底层技术上,通过整合声学器件(扬声器、麦克风)+光学镜头(WLG)+MEMS传感器+线控执行器,形成了完整的“感知-处理-输出”闭环体系,并通过收购的PSS与初光汽车进一步夯实了智能座舱领域的全栈布局能力。

这不仅提升了座舱体验的系统集成效率,并为组合辅助驾驶提供了更多感知与安全保障。丰富的产品矩阵以及优良的高性能器件,使瑞声科技成为了支撑起高阶智驾标准化的基石。

小结

在汽车行业从“卷价格”转向“卷价值”的转型期,智能座舱作为用户体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其中,声学系统作为感官体验的重要组成,也释放出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瑞声科技为代表的智能座舱企业在车展上展示的一系列次世代座舱感知解决方案,不仅吸引了大量专业人士的关注,也是车载声学行业朝着场景化、情感化、个性化发展趋势的体现。

可以预见,在下一届上海车展上,这些今天还在汽车供应商展台上展示的创新方案,将真正落地到量产车型中,与消费者见面。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