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20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即将出厂
来源:南方周末 2025-05-08 23:29:51
大字

作者 / 莫 莉

设计 / 柴文静

2025年5月6日,当全球汽车业还沉浸在上海车展的余温中时,美国亚利桑那州梅萨市的一座工厂打算改写汽车自动驾驶历史。

Alphabet旗下Waymo与汽车代工巨头麦格纳(Magna)宣布,双方合作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工厂正式投产。

这座投资数百万美元、占地23.9万平方英尺的“未来工厂”,将承担捷豹I-PACE和极氪RT车型的自动驾驶系统集成重任,计划到2026年量产超20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

可以说,这是Waymo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商用”的关键一跃,也揭示了自动驾驶行业从实验室竞赛转向工业化较量的深层逻辑。

01

Waymo与麦格纳的“凤凰城制造”野心

一场关于“车轮上的未来”的工业革命正悄然上演。

这座距离凤凰城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的梅萨工厂,承载着Waymo打破自动驾驶“量产魔咒”的终极梦想——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将普通电动车批量转化为搭载Waymo Driver系统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Waymo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其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梅萨的工厂是该公司数百万美元的投资项目,已创造数百个工作岗位,并称这是扩大其全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Waymo One规模的重要一步。

Waymo运营副总裁瑞安·麦克纳马拉(Ryan McNamara)表示:“位于梅萨的Waymo自动驾驶技术集成工厂是我们未来发展计划的核心地带。”

该声明称,Waymo计划在明年之前再生产2000多辆全自动驾驶捷豹I-PACE车型,并将在新车辆平台上集成Waymo技术,首款应用车型为今年推出的极氪RT。

去年9月,麦格纳曾表示,正在位于梅萨的一个23万平方英尺的工厂中安装设备,以便为车辆配备Waymo的自动驾驶系统。同时,该公司还与Waymo合作,在美国底特律的一家工厂进行车辆组装。

如今,一切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2019年,当Waymo在底特律的改装车间还停留在“工程师手工安装激光雷达”的阶段,每辆车耗时两周完成改造。如今,梅萨工厂引入机器人分拣系统和模块化装配流程,将车辆改装时间压缩至72小时,并实现30分钟内完成出厂调试。

值得一提的是,麦格纳在开发、集成和推出先进功能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例如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驾驶员和乘客监测系统、高速公路和城市驾驶导航以及车内人工智能伴侣功能。

同时,麦格纳曾为奔驰、捷豹等品牌代工生产超过370万辆汽车,其打造的“柔性生产线”可兼容不同车型平台,这正是Waymo选择这位“代工皇帝”的核心原因。

首批2000辆捷豹I-PACE的改装计划,而这其中,又有很多有趣的关联。

在此之前,捷豹I-Pace是在格拉茨的麦格纳斯太尔(Magna Steyr)工厂生产的,所以麦格纳对这款车非常熟悉,似乎是进行改装的完美合作伙伴,也算是Waymo对“历史遗产”的巧妙利用。

在这家工厂里,车辆将在一条生产线上配备由Waymo开发的计算机、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传感器。

不过,Waymo车辆生产负责人肯特·姚(Kent Yiu)对《福布斯》表示,其计划是大幅提高生产速度并实现生产自动化,以跟上发展计划的步伐。

他曾负责苹果和通用汽车的生产流程。肯特·姚表示:“我们研究了我们的五年预测后说:‘好吧,为了实现目标,这家工厂肯定得有能力每年生产出数千辆车。’我们在这里具备支持这种增长的能力和产能。”

如果Waymo真的能够迅速扩大规模,并且最终能够做到每年在梅萨的新工厂改装出1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那么其销售额可能会增长数倍。

根据《福布斯》的估计,Waymo去年的年销售额为1亿美元。进一步推算,如果每周的行程从目前的25万次增加到潜在的150万次,那么年销售额最终可能会达到20亿美元。

02

自动驾驶竞赛中的Waymo突围战

当梅萨工厂开始运转时,全球自动驾驶赛道正迎来最残酷的洗牌期。

一边是Cruise因安全事故黯然退场,另一边是特斯拉Robotaxi即将量产。Waymo的工厂布局既是防御性卡位,更是进攻性宣言。

Waymo起源于2009年谷歌内部的一个小型自动驾驶项目,尽管自动驾驶市场复杂多变,包括因投资激增、严苛监管要求和技术瓶颈导致多家企业折戟,但Waymo仍在自动驾驶领域实现了缓慢而稳定的扩张。

目前,Waymo One每周在美国旧金山、凤凰城、洛杉矶和奥斯汀提供超过25万次付费出行服务,2024年已累计完成超400万次付费出行服务。

Waymo计划到2026年为美国亚特兰大、迈阿密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这三个城市提供服务。这次梅萨工厂的直接目标,便是支撑2026年前向亚特兰大、迈阿密等地的服务扩张。

但更深层的战略意图,在于构建“城市集群效应”:通过相邻城市的服务网络叠加,形成跨区域自动驾驶走廊,将单程接驳效率提升40%。

这种“滚雪球”式扩张,正是Waymo抗衡特斯拉“车主众包网络”的差异化路径。

同时,就在不久前,Waymo还释放出从B端服务商向C端市场扩张的战略信号,被曝出“正考虑将自动驾驶出租车推向个人消费者市场”。(详情请见《自动驾驶“旧王”的新野心》)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Waymo的工厂野心还不止于美国。

2024年,Waymo与日本交通巨头日之丸交通(Nihon Kotsu)达成东京路测协议,要联合Uber进军奥斯汀网约车市场,这些动作暴露出Waymo的“平台化野心”。

通过向合作伙伴开放车辆API接口,Waymo正将自动驾驶出租车变为“移动服务终端”——车内屏幕推送亚马逊Prime视频、座椅自动调节至合作酒店偏好设置,这些生态想象空间,才是Alphabet押注Waymo的终极底牌。

当Waymo在凤凰城竖起量产旗帜时,竞争对手的炮火已从四面八方袭来。

特斯拉宣布2026年量产Cybercab,誓将单车成本压至2.5万美元;百度Apollo在武汉实现单车日均20单;甚至丰田都通过“脚踏两条船”策略,左手牵Waymo右手揽小马智行,试图通吃中美市场。

在这场万亿级赛道竞逐中,梅萨工厂的价值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局限。它既是Waymo打破“技术优等生魔咒”的方式,更是自动驾驶行业从科幻叙事回归制造业本质的分水岭。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