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30天,理想AI Talk第二季来了。继第一季CEO李想爆出,理想汽车将转型为AI公司后,这一次,他再一次强调了ALL IN AI的坚定决心。
"
除了站在理性层面围绕理想VLA司机大模型展开探讨,第二季理想AI Talk多了很多感性表达,因为7月,理想汽车即将迎来10岁生日。李想表示,“理想以前走的是汽车的无人区,以后要走人工智能的无人区。”
回首过去的10年,作为新势力的领头羊,理想很多时候被视为汽车行业的破坏者,不按常理出牌,李想本人更是有名的“刺头”,“怼友商怼媒体怼网友”。但理想确实干出了名堂,为行业开辟出了诸如增程、5C超充、“冰箱彩电大沙发”、“奶爸车”等新赛道。
这种激进创新的风格和对AI的执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马斯克和特斯拉。虽然新势力里以特斯拉为榜样的不在少数,但理想应该是最接近的一个。在第二季理想AI Talk上,李想也再一次表达了对特斯拉驾驶辅助能力的赞赏,称要向特斯拉学习基本功。
然而展望未来10年,笔者的判断是,理想并不能复刻出一个“中国版特斯拉”,它的角色是助力中国智电汽车的开拓者,向上路上伟大的踏脚石。
首先,体量不同,能量必然不同。AI全域自研很大程度上是大力出奇迹,必须有足够的体量做支撑。一方面,家底要厚,能为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
马斯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不只特斯拉,还包括X.AI公司乃至推特。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仅特斯拉在AI领域的研发投入就高达100亿美元。国内,华为每年在智能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其中70%~80%的投入集中在智能驾驶领域;比亚迪在2024梦想日上宣布,将在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
去年,理想汽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大约在50~60亿元,和上述大厂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理想能在短短几年间实现辅助驾驶三级跳,位列第一梯队,很了不起了。
不过想要维持领先地位,必须有持续巨额的投入。笔者不久前问李想,1000亿够不够,他坦言不够。由此可知理想接下来的融资和增收压力。
另一方面,规模也至关重要。比亚迪在细数自己做“全民智驾”的底气时,“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因为“智驾的普及,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产业化问题”。而这正是理想、小鹏的劣势,虽然除了努力提升自身销量,它们也通过开源,出售技术等方式扩大规模,但身份毕竟是主机厂,如果没有更深层的融合绑定,很难像供应商一样吃得开。
另外,中美市场竞争环境不一样,企业成长的路径也截然不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特斯拉FSD在美国的订阅价格最低也要每月99美元,还能让用户趋之若鹜,为企业创造巨额利润;反观国内,辅助驾驶一夜平权,卖不出溢价,还要持续烧钱,这也导致很多有实力的大厂放弃了全域自研。
而且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和AI,关乎我国的国家战略,一定是上下一盘棋,近期顶层主导的一系列整合和整顿措施,就充分体现出这一趋势。笔者了解到,已经有头部新势力开始与国资大厂接触,前者需要强大的“靠山”抵御周期波动,后者则需要创新力推动转型,双方优势互补,有望实现更好的发展。
毫无疑问,AI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李想在AI Talk上说,过去130天里,他看到了整个中国的进步,对中国人工智能更有信心。但与此同时,这130天中,辅助驾驶也上演了极速反转,说明了实现理想道阻且长。
李想认为,驾驶辅助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想要冲破黑暗,需要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没有人能跨过前9个包子,靠第10个包子吃饱”,笔者也相信,向往星辰大海的企业,一定会坚持全域自研。
但如果从百年汽车工业的角度,在创造出智能新物种之前,企业也必须先造出在传统机械层面安全可靠的好车,积累智能化以外的基本功。
未来属于全能的强者,现在的理想还不是这样的强者,或许它不一定会成功,但它一直在探索,中国智能汽车的发展需要这样的探路者。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