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车是好车, 头就是够硬
来源:搜狐财经 2025-05-06 03:01:39
大字

最近,一则四车追尾的事故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一辆极氪001被后车高速撞击,车尾严重溃缩变形,甚至撞烂,但乘员舱却保持完整,车内人员安然无恙。

这让人不禁想起此前另一例极端事故——有车主驾驶极氪001遭遇高速失控,车辆空中翻滚数圈后,乘员仍能自行打开车门离开。当公路坦氪的称号再次被提起,我们不妨从技术与实际表现的双重维度,看看这款车的硬实力究竟如何。

在四车连环追尾事故中,极氪001的车尾呈现明显的溃缩吸能特征:后保险杠、后备箱盖严重变形,后防撞梁的7系航空铝材质在冲击下展现出以柔克刚的特性——通过预设的溃缩引导槽逐级吸收能量,将冲击力沿着纵梁和地板骨架分散至整个车身。

而乘员舱部分,A/B柱、门槛梁等关键部位却几乎看不到变形,车门可正常开启,这种该软的地方软,该硬的地方硬的设计哲学,正是现代汽车安全的核心逻辑。

类似的场景在翻滚事故中更为直观。当车辆经历多次翻滚,车顶与地面发生高强度摩擦碰撞时,极氪001的笼式车身结构展现出惊人的刚性。

据车主事后分享,车辆翻滚过程中,车内警报系统自动触发,安全带预紧装置及时启动,而最关键的是,车顶在承受多次冲击后,凹陷程度控制在8厘米以内,A柱无任何弯折,为乘员保留了完整的生存空间。

这种在极端工况下的表现,远超普通家用车的安全标准。

极氪001的硬,首先体现在材料选择的不计成本。前防撞梁采用7系航空铝(7075/7005型号),这种常用于飞机起落架的材料,抗拉强度超过500MPa,密度却仅为钢材的1/3。

相较于传统钢材防撞梁,其吸能效率提升40%,在25%偏置碰撞中,能将座舱侵入量控制在行业优秀水平的15%以内。

更值得关注的是后端铝车身的自研一体式压铸技术,通过12000吨压铸机一次成型,减少80个零部件和800处焊点,不仅提升11%的弯曲刚度,更让车尾在追尾事故中实现分区溃缩——既保护乘员,又尽可能降低维修成本。

在车身结构设计上,极氪001采用钢铝混合架构,其中热成型钢占比23.8%,包括1600MPa超高强度的B柱和1300MPa的门槛梁,形成外柔内刚的防护体系。

这种结构在中保研(C-IASI)测试中经受住考验:12项测评全部获得G级(优秀),尤其是侧面碰撞中,车门侵入量仅为12厘米,低于同级平均水平的20厘米。而在EuroNCAP测试中,其成人乘员保护得分89%,儿童保护88%,各项指标均达到欧洲五星安全标准。

如果说实际事故是实战考核,那么权威机构的测试则是理论考试。

在中保研的辅助安全测试中,极氪001的AEB自动刹车系统以13.319分(满分14分)刷新纪录,能在60km/h时速下完全避免与前车碰撞;

车道保持系统在曲率半径250米的弯道中,仍能保持95%的车道居中率。这些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结构形成互补,构建起立体防护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极氪001的电池安全设计同样体现硬核思路。其独创的九宫格电池防撞结构,在70km/h托底冲击测试中承受71.4吨冲击力而不变形,配合48小时浸水、150℃热扩散等218项严苛测试,实现电池包零起火、零蔓延,达到UL9540A最高安全等级。

这种将三电安全与车身安全深度融合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电动车重续航轻安全的误区。

理性看待硬度,安全是系统工程,而非单一指标

尽管极氪001的硬件素质堪称行业标杆,但理性的消费者更应明白:车辆安全是人、车、环境的系统工程。

数据显示,当车速超过120km/h时,即使最坚固的车身也可能接近安全极限;而在雨雪天气、山区道路等复杂场景中,主动安全系统的识别精度会不可避免下降。

因此,公路坦氪的称号,既是对技术的肯定,也应成为提醒驾驶员重视安全驾驶的警示——再好的硬骨头,也需要正确使用才能发挥价值。

从市场反馈来看,极氪001的安全口碑正在形成独特的竞争力。据2024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其车损险赔付率比同级纯电车型低18%,侧面反映出车辆在事故中对核心部件的保护能力。

对于消费者而言,单纯就车而言,这种看得见的安全感,或许比续航、加速等指标更能打动人心——毕竟,当意外来临时,那个够硬的乘员舱,才是最后一道生命防线。

回到最初的事故现场,极氪001用变形的车尾和完整的座舱,演绎了现代汽车安全的底层逻辑:不是对抗碰撞,而是理解碰撞。

当材料科学、工程设计与实战验证形成闭环,所谓公路坦氪,不过是把每一份对安全的敬畏,都化作了实实在在的硬度。

这样的车,值得一句是好车,但更值得记住的,是安全驾驶永远比车够硬更重要。

在新能源汽车激烈竞争的当下,永远不会缺少流量噱头。当热度退却,扎实的技术积淀才是站稳脚跟的根本。

当然好车只是成就车企的第一步。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