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这个曾经在中国风光无限的豪车品牌,如今却遭遇销量暴跌,这背后,难道仅仅是富豪们喜新厌旧,另寻新欢了吗?
2025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数字简直让人大跌眼镜:暴跌42%!
“商业润点”专栏主理人赵雨润都忍不住发文分析,这不仅刷新了保时捷自2022年以来的跌幅纪录,更意味着中国市场可能要从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宝座上退下来了,甚至面临被新兴市场反超的风险。
想当年,那可是加价都难求的保时捷啊,怎么突然就不香了呢?
更诡异的是,保时捷在全球的表现可没这么惨。
人家全球销量只是微微下跌了3%,北美市场甚至还逆势增长了37%!
这冰火两重天的反差,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经济周期”就能解释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要说这保时捷,也是够倔的。
那边厢,销量下滑;这边厢,保时捷全球CEO奥博穆还在那儿强调,要坚持“质大于量”,不能为了追求销量就自降身价。
这话听着是挺有骨气的,但你品,你细品,在价格战打得热火朝天的中国市场,这种“高冷”姿态真的能行得通吗?
这种策略,说白了,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更要命的是,保时捷的电动化转型似乎也慢了半拍。
就拿Taycan来说吧,这款纯电动车型在2023年中国的销量只有区区5000辆左右,这成绩单,实在是有点拿不出手。
虽然Taycan在设计和性能上也有亮点,但架不住它价格贵啊,而且续航里程也有限,充电也不方便。
跟特斯拉Model S,还有那些崛起的中国新势力品牌一比,瞬间就显得没啥竞争力了。
这电动车啊,说白了,就是个代步工具,你弄那么贵,谁买?
而且,这保时捷似乎也没能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
现在的有钱人,可不是光看牌子了。
以前买保时捷,那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但现在呢?
大家更注重个性化、科技感和社交属性。
一位95后保时捷车主就说了,开Macan去网红店打卡,还不如开极氪001去露营更出片。
这年头,谁还稀罕你的logo啊,关键是要好玩,要有趣!
保时捷也并非完全没有动作。
2024年初,保时捷的经销商们就因为降价促销导致利润空间大幅缩水,集体向保时捷中国总部抗议,要求调整销售政策并获得厂商补贴。
这事儿也暴露了保时捷在华销售策略的矛盾:既想保持品牌的高端形象,又不得不面对销量下滑的现实。
话说回来,保时捷的困境,也是整个传统豪车品牌面临的挑战。
中国新势力品牌,像蔚来、理想、小鹏,个个都来势汹汹,它们不仅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走在前列,而且在营销和服务上也玩出了新花样。
这些新势力,简直就是降维打击啊!
就拿小米SU7来说,这款车一上市就被网友戏称为“保时捷杀手”。
为啥?
因为它不仅性能强劲,而且价格还不到保时捷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它还打通了小米的整个智能生态,让消费者体验到真正的智能互联。
这保时捷的机械信仰,在新势力的智能互联面前,瞬间就显得有点过时了。
更让人唏嘘的是,中国消费者对保时捷品牌的忠诚度也在下降。
以前,开保时捷那是倍儿有面子,但现在呢?
大家觉得开个保时捷也没啥特别的了。
一些原本的保时捷车主,转而购买其他豪华品牌或中国新势力品牌的车型,因为他们觉得保时捷在智能化、电动化以及个性化定制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
这年头,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面对这些挑战,保时捷该怎么办呢?
赵雨润在《BBA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背后:智能化转型困局与未来破局之路》一文中就指出,传统豪车品牌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才能在中国市场保持竞争力。
说白了,保时捷不能再抱着老一套不放了,得赶紧转型,拥抱智能化、电动化,而且还得放下身段,跟中国消费者好好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
保时捷的未来会怎样?
谁也说不准。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它继续固步自封,那恐怕真的要被中国市场“抛弃”了。
时代变了,不变革,就等着被淘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