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董明珠跨界造车引热议, 新车标设计独特, 消费者期待市场表现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25-05-07 01:18:44
大字

董明珠的造车豪赌:43万银隆艾菲,是孤注一掷还是绝地反击?

43万,你会买一辆董明珠造的银隆艾菲吗?

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背后藏着的是董明珠的造车梦,银隆的生死局,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场豪赌。

话说,董明珠的造车梦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早在2015年,董小姐就想投个百八十亿搞汽车,结果被董事会给怼回去了。

为啥?

风险太大呗!

你品你细品,造车这玩意儿,烧钱速度堪比火箭发射,一个不小心,就得血本无归。

但是董小姐是谁?

那是出了名的“铁娘子”,认准的事儿,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2016年,董小姐直接自掏腰包30亿,入股了银隆。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把自己和银隆的命运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名利双收;赌输了,晚节不保。

但你以为有了钱就能万事大吉了?

Too young, too simple!

2017年,银隆内部就上演了一出“宫斗戏”,董小姐差点就被踢出局。

哎,商场如战场,一不小心就得被人背后捅刀子。

在造车这条路上,技术路线的选择至关重要。

银隆一直标榜自己的钛酸锂电池技术牛掰,充电快、耐低温,听起来确实挺诱人。

但问题是,这玩意儿能量密度太低,成本又高,直接导致银隆的车续航里程短,价格也居高不下。

更要命的是,钛酸锂电池的安全性也一直备受争议。

虽说银隆拍着胸脯保证安全,但时不时冒出来的安全事故,还是让消费者心里犯嘀咕。

你说,这技术究竟是董明珠的杀手锏,还是银隆的阿喀琉斯之踵?

钛酸锂的迷雾还未散去,银隆自身的经营状况又雪上加霜。

2018年末,董明珠和银隆原董事长魏银仓彻底撕破脸,银隆起诉魏银仓侵占公司利益,金额高达10亿!

这下可好,内部矛盾公开化,企业形象一落千丈。

更让人头疼的是,从2019年开始,银隆就成了法院的常客,频频被列为被执行人,不是拖欠货款,就是拒不履行合同,资金链紧张的状况可见一斑。

2021年,银隆干脆改了个名字,叫格力钛,还让格力电器加强了控制。

这一系列操作,无非就是想扭转颓势,但效果如何,还得打个问号。

你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董明珠还敢推出43万的银隆艾菲,这到底是自信还是自负?

银隆艾菲的外观,被不少人吐槽是“国产埃尔法”,内饰做工马马虎虎,但也没啥亮点。

更关键的是,它的续航里程只有400多公里,在这个动不动就700公里、800公里的年代,简直就是“弟弟”。

最最关键的是,它的定价高达43万!

这个价格,消费者直接炸锅了:“董小姐,你是不是对自己的车有什么误解?”“打死也不会买银隆的车!”

有人说,董明珠太迷信自己的个人品牌了,总觉得只要自己站台,就能把银隆的车卖出去。

她还经常亲自乘坐银隆新能源汽车,身体力行地为自家产品代言。

但问题是,这种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深度绑定的方式,风险实在太大了。

万一董小姐的个人形象出了什么问题,银隆的品牌也得跟着遭殃。

也有人觉得,董明珠是在下一盘大棋,她想通过银隆艾菲,提升中国汽车品牌的形象,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银隆艾菲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光靠情怀是不够的,还得拿出真本事才行。

降价!

提升续航!

完善售后!

这才是硬道理。

当初,为了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各地政府也对银隆项目进行了投资和扶持,例如提供土地、税收优惠等等。

由于银隆的经营状况不佳,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未能取得预期回报,甚至面临损失。

话说回来,43万买银隆,是情怀买单还是智商税?

消费者心里自然有一杆秤。

董明珠能否带领银隆走出困境,银隆艾菲能否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时间会给出答案。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