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这个宝马很不一样: 从驾驶乐趣到智能驾驶乐趣
来源:福建日报 2025-05-06 06:54:38
大字

又是一年上海车展,今年的宝马展台很不一样。

观众进入宝马展台,仿佛进入一个“巨幕影院”版的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新空间。

在这个新空间,有一个硕大的宝马方向盘和大屏幕,观众可以近距离、沉浸式在宝马展台感受下一代人机交互带来的全新体验。

作为一位拥有12万公里安全驾驶经验的宝马车主,看到宝马展台前人山人海的人气,感慨万千,忍不住想起了2017年那次全新宝马5系上市时给行业带来的震撼。

当时,人工智能辅助驾驶和车载互联网服务还是一个新概念,宝马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代表行业推出了“五维人机交互系统”,手势控制、自然语音识别、中央液晶触控屏、iDrive多媒体操作系统和热敏按键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能够满足用户在不同时刻、不同情景甚至不同心情条件下的车辆功能操作。并且,在那个时候,宝马就应用现在流行的自然语言识别系统,升级了云端互联功能,让宝马汽车变成了一台科技智能互联网终端。

此后行业发展趋势证明,宝马引领了潮流,宝马的创新实践成为了行业共识。

而这一次,宝马再次拿出准备已久的创新黑科技,推出了BMW新世代多项首创技术。上一次,承载“五维人机交互系统”的,是宝马的全新5系产品,而这一次BMW新世代不仅仅是一款车,更代表宝马集团对未来汽车的新思考——拥有全新设计、全新架构、全新数字化交互以及多项划时代首创技术集群,是创新的集大成者。

为了让BMW新世代名副其实,更早之前,宝马集团已经陆续发布了全新一代智能电子电气架构,以及三大突破性创新技术,包括BMW首创全景iDrive、宝马独创BMW驾控超级大脑(Heart of Joy)、革命性大圆柱电池,这些新技术都将应用于BMW新世代车型。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先生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首款国产BMW新世代车型测试车已在沈阳下线并开启全面测试,明年与中国消费者见面。

当然,展台呈现出来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只是冰山一角,透过这场车展,我们应该看到宝马新世代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所推行的这种技术和理念的创新,能够给用户带来更智能、更人性化、更负责任的出行体验,带动行业进入下一个驾驶时代。

01

从驾驶乐趣到智能驾驶乐趣

我的读者朋友们,大家提到宝马汽车,脑海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关键词什么?

不要思考,快速告诉我答案。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驾驶乐趣”。

在影视剧中,出现宝马汽车时,视角往往是驾驶者,而不是其他车内人员。比如汤姆克鲁斯的《碟中谍》系列,有大量呈现宝马“驾驶乐趣”的镜头。

事实上,驾驶乐趣一直宝马的品牌核心。在我周围,宝马车主大多也都是自己驾驶,很少请司机,关于宝马的驾驶乐趣,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评价就是“人车合一”。说一个小细节,宝马中控屏,角度不是朝着正中间,而是朝着驾驶者倾斜的,驾驶者可以更便捷地看清屏幕呈现内容。

现在,透过这一届上海车展释放的信号来看,宝马要对驾驶乐趣升级了。未来,提到开宝马最核心的标签,我们要适应“智能驾驶乐趣”这个新定义。

没错,就是智能驾驶乐趣。

从“驾驶乐趣”到“智能驾驶乐趣”,宝马带来了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BMW首创全景iDrive和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

BMW首创全景iDrive,凭借四大全新交互界面,重新构建人与车的对话方式。行业首创的超宽视域视平线全景显示,将驾驶信息、导航指引与环境数据无缝融入前方视野,营造更现实的沉浸观感,成像面积达40英寸。

再度升级的全新3D抬头显示,以更清晰、更立体的成像效果,分层设计引导“视线向前”,让关键数据触目可及。颠覆性的竖向双辐超感智控方向盘,握持时双手自然搭在“最佳驾驶位”,拇指尖扫过区域可覆盖所有物理功能按键。而采用行业独有的 “自由剪裁” 设计的 新世代向心中控,将屏幕向驾驶者一侧倾斜17.5°,减少操作时视觉遮挡的同时,将更高频使用的功能分布于更靠近驾驶者的屏幕区域,让交互体验既便捷又充满科技美感。

而为中国量身定制的中国版本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完成。优化中国用户常用五大用户场景的10个本地化交互体验,更具“中国味”,精准贴合中国用户的偏好。

说实话,对外我这种既深度体验过传统燃油车,又体验过各类智能汽车甚至无人驾驶汽车的驾驶者,已经忍不住想尽早体验这种新世代的产品了。好在,BMW新世代产品不会让人等太久,宝马给出的计划是,在2026年-2027年,将推出包括新世代车型在内的20余款BMW新车,到时候可以上路体验了。

02

中国,正在成为宝马创新中心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是宝马全球第一大市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正在成为宝马集团越来越重要的创新策源地,现在的宝马汽车,总能看到无处不在的中国智慧。

去年夏天,我携带全家人去沈阳走访学习。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听到讲解员解读宝马铁西工厂的中国创新实践。在铁西,宝马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整车工厂,进行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率先落地。

以智能质检系统为例,宝马在这个工厂大规模应用AI和数字化技术,目前已上线约100项AI应用,很多都是率先在中国进行实践落地。还有我们熟悉的5G技术,得益于中国5G技术的强大基础设施建设,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实现5G信号全覆盖,是全球首个5G智能互联的汽车研发生产基地,使增强现实(AR)、实时视频传输等技术得以落地。

宝马在沈阳研发中心还拥有国际领先的EMC电磁兼容实验室。相较于行业通例的30伏/米电磁测试场强,宝马的测试场强平均可达100伏/米,极限值更可达140伏/米。

自2010年以来,宝马在沈阳生产基地已累计投入约1160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占比不断增强。

这些年,宝马先后和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宁德时代、中国联通、四维图新、华为等科技巨头深入合作,还积极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学校展开合作,让更多的中国创新、中国服务,搭载到宝马系列车型中。时至今日,宝马在中国拥有德国以外最大、最完备的研发网络,中国创新已经成为宝马全球创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老宝马车主,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羡慕现在的宝马新车主”。这代更年轻的宝马车主,赶上了宝马X3、X5等重要产品中国本土生产的好时候,赶上了宝马更多基于中国消费者定制的互联网服务,赶上了AI大模型上车……

至于未来的BMW新世代,中国创新就更多了。

从核心的系统层面来看,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中有70%源代码在中国开发和优化,背后离不开宝马中国研发力量。去年,宝马集团进一步提升中国研发部门的重要性,强化了团队建设,在上海、南京等地,大规模招募中国本土研发人员。

如果说底层代码的在地化构建是基石,那么用户体验层面的精细打磨则让这份本土化更加可触可感。作为德国之外唯一的SkyLab 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研究中心(北京、上海),其团队带着对中国用户行为的深度洞察,针对近100项功能细节展开精准调校。从界面布局的视觉动线设计,到语音交互的语义理解优化,再到手势控制的响应逻辑适配,每一处改进都源自对中国用户日常场景的反复推演,让本土化特征在交互中自然流露。

所以我们看到了,这些源自本土的数字服务不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通过与车载系统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符合中国用户思维习惯的交互闭环。这次车展,首次呈现基于5大中国常用场景的10个用户高频交互体验,从音乐、视频到游戏、生活类应用等中国最热门数字服务,也都让人觉得,这一次的创新很有中国范。

正如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所言:“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对宝马而言,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和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更是创新中心。我们和中国发展同频共振,同中国创新共生共进,与中国繁荣携手同行。”

至于近期行业最热闹的新闻,则是宝马和阿里巴巴的合作正式落地,以及国产大模型DeepSeek开始上车。

在阿里巴巴创新赋能下,“用车专家”和“出行伴侣”两大中国专属AI智能体也在车展首秀,明年就可以和消费者见面。而接入DeepSeek,标志着宝马在构建本土化AI生态体系上的又一重要突破。未来我们期待,BMW智能个人助理将实现多场景对话理解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不仅能精准解析复杂语音指令,还可基于用户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议,让AI更好服务消费者在智能驾驶新时代的新需求。

03

安全为基,负责人的AI应用

近年来,智能汽车频发的安全事故为行业敲响了警钟。相关企业不能为了智能而智能,更不能为了快速让各类AI智慧驾驶服务上车,而忽视对安全的追求。

我想,我们的行业应该达成这样的的共识:所有智能技术与创新服务,都必须以安全为基本前提展开,没有安全保障的技术创新,效率为0 ,就不应该推向市场。

对于宝马来说,始终将安全视为底线。宝马安全是一整个大体系,无法三言两语说清楚。举个小例子,当我第一次购买宝马汽车时,北京一家4S店的工作人员就给我测试了宝马汽车的极限刹停距离,多次测试都能在35米多一点停下。哪怕对于X1这样的入门级车型,也保持了同级刹停领先。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宝马更是提出 “负责任的AI”理念:在创新产品上车时,宝马始终秉持 “安全优先”原则。为将安全落到实处,宝马的车内设计虽配备大屏幕,却依然遵循人体工学理念,确保驾驶员 “手不离方向盘,眼不离路面”,最大限度保障驾驶安全。

相较于行业内部分企业将用户作为辅助驾驶功能的“测试者”,宝马坚持 “创新以安全可靠为第一要务”,拒绝让用户承担技术风险,坚决不把用户当作“小白鼠”。这种以用户为核心、将安全置于首位的创新,正是宝马长期坚守的原则。

在此理念下,宝马在技术创新中始终追求“化繁为简”——不盲目堆砌炫酷技术,而是聚焦用户实际需求,确保技术让用户易用且敢用,让创新真正服务于用户的驾驶场景。

前不久,工信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宝马的技术安全实践,正在为新规的落地写下了坚实的注脚。

当行业还在争论“智能与安全谁该让步”时,宝马用几十年的安全技术积淀给出答案:安全不是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而是定义创新价值的核心标准。从600万份脱敏数据的谨慎使用,到多维人机交互的匠心打磨,再到拥抱政策要求的责任自觉,宝马的实践揭示出一个朴素真理:汽车工业的终极竞争,从来不是技术参数的比拼,而是对“四个轮子上的安全”的本质坚守。

在智能汽车驶向深水区的今天,这种将安全基因融入技术血脉的品牌自觉,或许比任何炫酷的AI功能都更具行业启示。毕竟,汽车是用来开的,不是一个“玩具”,只有让用户放心敢用的技术,才能真正通向未来智能出行的之门,才能让安全为基的智能驾驶乐趣,变为未来的新常态。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