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美国关税大棒落空! 中国车企一招反杀, 欧洲已成"后花园"!
来源:油圈网 2025-05-06 06:32:00
大字

当美国挥舞起进口汽车关税大棒,全球汽车产业应声震荡:欧洲车企暂停对美出口,日韩车企加速赴美建厂,美国本土车企则忙着降价抢占市场。

这场风波中,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平静——因为早在七年前,美国市场就已对他们关上大门。这七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让我们循着数据曲线,揭开这段充满故事的出海征程。

01.叩关北美:初出茅庐的希望与挫折

2017年,海关总署首次将新能源汽车单独统计,数据显示,当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竟是美国。

2018年初,在素有汽车界奥斯卡之称的北美车展上,广汽带着深耕三年研发的新能源概念车亮相,并高调宣布将于2019年进军美国市场。这一消息在当地媒体中引发热议,质疑声此起彼伏:习惯了本土品牌的美国人,真的会接受中国汽车吗?

彼时的北美市场,对中国汽车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质量不佳、性能平平、缺乏品牌号召力。但福特高层却从另一角度看到了机遇。同期,中国新能源车月产销量同比暴增4倍,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2.7%,而美国市场这一数字还不到0.5%。

福特敏锐意识到,中国正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发展的引领者。为了应对潜在竞争,福特将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业务团队迁至底特律新工厂,加速研发进程;广汽也在底特律设立研发中心,专注北美车型开发。

然而,正当双方暗自较劲时,贸易政策的变化打破了这场竞赛的节奏。2018年,美国发起301调查,对中国汽车加征25%关税。舆论场上,中国车企进军美国的计划被无端炒作,负面新闻不断。众多中国车企被迫放弃北美市场,出口数据直线下滑。

福特等美国车企也受到波及,被迫停止从中国返销车型,福特中国销量同比骤降54%。这场风波,让中美车企的首次正面较量戛然而止。

02.转战欧洲:在质疑声中打开新局面

进军美国受挫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曲线却在2019年迎来转机,而这一次的突破口在欧洲。当年9月的法兰克福车展上,79家中国企业参展,数量位居各国之首。

欧洲老牌车企如大众、宝马、奔驰,早已与宁德时代等中国供应商,以及北汽、江淮等车企展开合作。大众发布纯电动车型ID3,保时捷推出首款纯电跑车Taycan,福特也与中国车企同馆竞技。

尽管初期有媒体质疑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增长只是靠低价驱动,但这并未影响中欧合作的深化。欧洲车企主动与中国产业链对接,宁德时代在欧洲落地两座电池工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借此全面进入欧洲市场。

2023年慕尼黑车展上,德国前总理朔尔茨亲自参观中国车企展台,中国企业成为展会焦点。

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质疑声再次出现。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要求204家中国企业填写大量问卷,试图探究中国新能源汽车成功背后的技术细节。

面对调查,中国车企并未退缩,反而加快在欧洲的布局。中欧谈判期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虽有所下降,但仍稳居欧洲市场首位,同时在亚洲、南美洲市场也开始快速增长。

03.破局之路:在压力中实现蜕变

回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之路,每一次转折都伴随着挑战与机遇。2019年,在美国市场受阻的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面临严峻考验:比亚迪连续三年盈利下滑,蔚来股价跌至谷底,新势力车企陷入资金困境,市场产销量首次同比下滑。

但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时刻,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启了智能化转型之路。

车企们将智能驾驶、大屏交互等高端配置“卷”成标配,推动行业技术快速迭代。这种“内卷”不仅带来了产品力的提升,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2023年,面对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大众、宝马、奔驰三大车企高管相继访华,寻求深化合作。福特更是顶着压力,将宁德时代引入美国共建电池工厂。

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亚洲、南美洲,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版图不断拓展。每一次市场波动、每一项政策变化,都成为行业成长的催化剂。

在西方市场的重重压力下,中国车企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市场。这条充满荆棘的出海之路,不仅见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更彰显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的韧性与活力。

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曲线仍在书写新的篇章。无论是应对贸易壁垒,还是突破技术瓶颈,中国车企始终坚定地选择向外发展。这条艰难但正确的道路,终将引领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