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买了纯电SUV,你就真能高枕无忧,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吗?
郑州的王先生最近就有点闹心,开着他的比亚迪唐L EV,那叫一个“人在囧途”。
2024年7月,王先生计划着带一家老小从郑州自驾去洛阳,寻思着纯电SUV环保又省钱,多美的事儿。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唐L EV一上高速,电量哗哗往下掉,原本想着一口气开到洛阳,结果半路就得找地儿充电。
到了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了长龙,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充了半天电,玩儿的心情都凉了一大截。
王先生事后吐槽:“本以为纯电SUV能省钱环保,结果成了里程焦虑的奴隶。”
这事儿,你品你细品,是不是有点扎心?
说白了,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
唐L EV标称续航670km,可真上了高速,尤其满载再开着空调,实际续航直接打了个七折,也就420km左右。
这数据一出,车主论坛瞬间炸了锅,各种“续航焦虑”的帖子满天飞,大家纷纷晒出自己的“血泪史”,抱怨唐L EV的续航里程根本不够用。
更扎心的是,同级别的其他车型,像理想L7、小鹏G9,在相似工况下,续航表现都要比唐L EV好一些。
每个车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但续航这事儿,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出行体验,确实马虎不得。
面对用户的质疑,比亚迪也不是没招儿,大力推广兆瓦闪充技术,号称5分钟就能补能370km。
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是,快充站数量太少,分布不均,很多车主根本用不上。
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想找个快充桩,那真是大海捞针。
这不禁让人思考,到底是谁该为里程焦虑买单?
是车企宣传不实?
还是用户预期过高?
亦或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比亚迪内部早就有过关于大容量电池的讨论。
早在2023年底,工程师团队就开始评估唐L EV搭载150度电池的可能性。
但经过一番权衡,考虑到成本、车重、安全等因素,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方案。
这背后,其实是技术路线的选择问题。是大电池一步到位,还是靠快充曲线救国?
150度电池的诱惑确实很大,理论续航能突破1000km,彻底告别里程焦虑。
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也不小。
车重增加会影响操控,成本上升会削弱价格优势,安全风险也需要谨慎评估。
而且这么大的电池,成本肯定不低,到时候车价蹭蹭往上涨,有多少人愿意买单,还真不好说。
再说快充,虽然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充电设施的普及速度,始终赶不上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
而且,充电速度还受到电网负荷、充电桩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用户体验并不稳定。
对于家庭用户来说,性能和续航,哪个更重要?
唐L EV四驱版百公里加速3.6秒,性能堪比超跑,听起来很牛,但对于每天接娃上下学、周末带家人出游的普通用户来说,加速的意义有多大?
安全抵达目的地,才是家庭出行的首要目标。
王先生就分享过一次经历,有次他心血来潮,想体验一下唐L EV的加速性能,结果一脚油门下去,老婆孩子直接晕车了。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深踩电门了。
老婆孩子晕车,可比续航焦虑更令人胆寒。
那么,超长续航车型到底有没有市场?
蔚来汽车推出150度电池包后,引发了市场热议。
尽管价格不菲,但还是吸引了一部分追求极致续航的消费者。
这说明,还是有人愿意为超长续航买单的。
比亚迪该如何破局?
要重视用户反馈,积极解决续航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要在电池技术、快充技术、能耗控制等方面持续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
要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比如提供更大容量电池的选装包。
续航焦虑并非无解难题。
比亚迪需要倾听用户声音,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以用户为中心。
无论是大电池还是快充,最终目标都是让用户摆脱里程焦虑,享受更便捷、更美好的出行体验。
问题又回到了原点:续航破千但车价涨8万,你买单吗?
充电5分钟能跑370km,还需要大电池吗?
增程车能加油,是不是更香?
就看你怎么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