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真的只有国产车爱生锈? 合资车的锈, 为什么就能被原谅!
来源:中新社 2025-05-07 02:30:43
大字

生锈,这个话题最近越来越热。

一台车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再到用户手里用上十年八年,说不生锈那是很难的,尤其是在海边、南方城市,汽车生锈的概率还会增加。

生锈是一个“自然老化”的问题,没有方法能够避免,只能尽可能的优化、拖延。

也就是说,生锈是所有车型都会遇到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合资、国产、进口车,我见过底盘生锈的车型有很多。

奥迪A5、丰田卡罗拉、本田雅阁、哈弗H6、吉利帝豪、比亚迪秦,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锈问题,不同的是,定价高的车,相对生锈概率和生锈程度会好一点。

为什么?

定价更高的车,有更高的成本来做“防锈工作”,一台车想要防锈能力很强,必须要做更多的投入进去。

大致就是以下几种:

1、原始板材要够好,这里主要指的是“镀锌板”。

镀锌板分双面镀锌、单面镀锌,而且板材强度也有不同,用上高强度双面镀锌板的车型,底子上的防锈能力就会更强。

但目前成本控制都很严重,直接的体现就是车价越来越便宜,直接结果就是很多车企都不用双面镀锌板了,有的是单面镀锌板,就算是镀锌板,强度和厚度也在缩水。

2、工艺一个都不能省

一块钢板想要拥有顶级的防锈能力,对板材的处理非常复杂,包括但不限于水洗、酸洗、脱脂、磷化、表调、钝化等等。

这些步骤在传统企业里边一个都不会少,但现在的一些新势力企业做到哪种程度,是不会对外公开的。

比如说是酸洗了,但酸洗的程度如何?

3、附加工艺有没有加码

比如说大众当年推出的“空腔注蜡”,虽然很多人觉得没啥好吹的,通过注入蜡液的方式,就是能阻挡钢板被腐蚀的速度。

空腔注蜡这种工艺,主要是在钢板背面,尽量照顾到喷涂无法覆盖的“阴暗面”。

从这里就能看出,让一台车尽量不生锈是有办法的,但代价就是更高的成本、更复杂的工艺,一些车企的汽车生锈,主要原因大概率也是不想花费太多成本。

我想说的是,合资车在过去的确防锈能力很强,但这是建立在定价高的基础上,一台A级紧凑型轿车的落地价15万,利润空间足够,是可以给用户做出防锈能力强的车型。

但现在呢?

一台现代伊兰特,7万块钱就能买到手,配置更高,对现代来说就是一种成本压力,定价低了、成本高了,还想要做到更好的防锈能力,大概率是不太可能的。

在价格战面前,很多企业的底线都会被突破,就像当年执意卖高价是为了高利润一样,现在也可以降低成本来换取价格吸引力。

短时间内生锈问题是暴露不出来的,2025年销售的合资车,就算有生锈问题,也是三五年之后才会爆发,当下用户根本察觉不出来。

之前的合资车很难生锈,是因为定价高、成本高,可以做好,但现在一些合资车的减配比想的更厉害,防锈工艺早就被简化了。

反而是一些国产车的防锈能力在提升,因为一部分国产车的定价上去了,有足够多的利润空间来覆盖防锈能力,用上标准更高的双面镀锌板,工艺也更加复杂,为的就是在高端市场中创造出竞争力,也为了在未来的长线市场中打好口碑牌。

过去市场能接受合资车的生锈问题,主要是有品牌光环在,大家会潜在的认为合资车的品质好,但最近几年,国产车的质量、可靠性、体验感都有提升。

至于如何看待生锈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看车型。

几万块钱的合资车生锈,是价格战下的必然产物,但几十万的合资车大概率防锈能力还是很强,成本决定一切。

同样,国产车的生锈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