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北京现代在国内市场可谓起起伏伏,有过高光,也经历过挣扎。汽车百年变局,智能化、电动化如洪水猛兽,对任何一家车企而言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北现同样如此。只是留给北现的试错空间更少,无数人认为北现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节点。尽管如此,北现依然坚持求真务实的造车态度,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行业盛行的“快造车”、“急交付”的模式相悖。】
“快造车”反映的是行业风气,谁速度快谁就能抢夺市场先机,掌握主动权;相反,对于“慢造车”的厂家,尤其是坚持“质量优先”、“品质导向”的厂家而言,“以速度换良品”的做法明显牺牲了“性价比”。
在完美主义者眼中,“保时保质”才是理想的造车状态,但行业现状表明能同时兼顾的还是少数。如果说“速度”和“质量”两者只能选其一,出于对现金流、利润以及时间差、占有率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评判,或许绝大多数造车者会选择前者,而从近日北京现代品牌战略沟通会释放的信息来看,北京现代毅然选择了后者。
反向操作欲破局
北京现代缺席了本届上海国际车展,但北现深化转型的品牌战略并没有缺席。近日,在上海Studio 88 Space(算艺术文化空间),北京现代召开了品牌战略沟通会。放弃车展,在此开办独立沟通会,这样的北现变得有些深沉。
从沟通会落地的整体效果来看,完全不像一个老牌合资厂商所为,尤其是新颖且开放的沟通方式,北京现代表现出的通透、干练以及品牌“向新力”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家新势力厂商,让与会者眼前一亮。
北京现代用超脱过往的展现形式刻画了一个全面深化转型的新汽车品牌形象,以正式迎接“新合资时代”的到来。
北京现代和其他主流厂商一样将中国市场作为核心引擎,并以此推动品牌全球事业的发展。“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是北现的从当下到未来的主要方针,显然和过去单纯为了打开一方市场的初衷产生了本质差异,因此当北现高管将现在定义为“新合资时代”,也就不难理解了。
跻身所谓的“新合资时代”,北京现代的做法是“做自己”、“真造车”,联系起来看,“缺席车展”只是第一步。近年来,跨界流量、网红元素开始涌入车圈,车展不再纯粹,成了“耍宝斗法拼声量”的舞台,造车的、不造车的都来了,对众多渴望快速打响品牌、吸纳资本的厂商而言,“参展”尤其是“参加上海车展”要远比“造车”重要得多;而对于北现这样有历史底蕴,还有些铮铮傲骨的合资老厂而言,“流量造车”、“噱头卖车”的路径实在难以苟同,多重因素下,北现选择了“暂不参展”,这也成了北现在业内外口中的“反向操作”。
北现方面有自己的想法,从“没有花活儿,只见真章”的活动主题便能感知一二,也正如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李双双所说,“北京现代不是一个网红品牌,不为博眼球、卷流量,也不会喊口号,要做的是‘慢造车’,要打造的是具有‘新质力’的产品”。
在北现看来,失控的“快造车”会带来产品品质缺陷和用户信任危机,过度的功能堆砌无疑会刺破伪需求的泡沫甚至造成品牌信任危机。换句话说,坚持“慢造车”并不是北现有多么特立独行,而是北现一直以来都坚持着“用户生命安全至上”的理念。所以,“慢造车”既体现了北现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以品质塑造差异、完成破局的手段。
在新合资时代“两条腿”走路
北京现代对“新合资时代”的定义很明了,简单说就是在新汽车时代合资厂商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承担品牌全球化路上的支撑以及驱动作用。
“慢造车”追求的“品质为先”是北现的造车底线,至于在新合资时代如何破局,展示了两条路径,厂方将其归纳为“真投入”和“真布局”。
在投入方面,北现宣布北汽和现代双方增资80亿,全力支持北京现代在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和渠道升级等领域的持续深耕。客观来讲,如果换作不以“真造车”为目的或重金投入流量及设计研发的新汽车玩家来说,这笔增资不算多,但对于基础不错、逻辑清晰同时方向锚定,又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北现来说,或许能“事半功倍”。
关于布局,实际上也可以分为两步,分别是“本土化”和“出口”。
首先,北京现代进行了本土化的组织调整,成立了中国战略事业部;其次,与宁德时代、博泰、毫末等国内领先的技术企业达成合作,将引入更多先进技术,打造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用车要求;另外,北现还在加快丰富本土化新品体系,未来四年每年都会推出2-3款新能源车,涵盖轿车、SUV、MPV等车型,实现纯电、混动、增程全覆盖。
北汽和现代双方也在争取将北现打造成全球出口基地,2025年北现力争全球出口乘用车10万辆,完成翻倍,并争取未来几年持续增长。
北京现代凭什么?
中国汽车市场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突破3000万辆,其中2024年光新能源汽车销量就达到了1000万辆,占比超过40%;2024年全球前十的车企全球销量约5400万辆,其中44%的销售在中国市场。北现方面直言,中国汽车正在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智电转型。
显然,中国市场首屈一指的需求规模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以及在乘用车产业智电转型领域的激进态度,对全球任何一家车企而言,都是机遇值拉满的存在,这让北京现代下定了“立足中国、展望世界”的决心,同时也给足了北现“坚持慢造车”和“重返舞台中央”的信心。
在决心和信心之外,北现并不缺实力。
北京现代背靠现代汽车和北汽集团,前者有57年的造车历史,连续3年销量位居全球前三,2024年现代汽车全球销量达723万辆。在产品深度、核心技术以及品牌价值、未来价值等方面,现代汽车也跑在了全球前列,目前现代燃油车、纯电车、混动车、氢能源车多线并举,尤其在纯电高端品牌IONIQ的落地及传播方面获得了超乎预期的效果,现代N的性能IP的影响力也在直追M Power、AMG等主流IP。
此外,现代汽车研发的AAM商用飞行器、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和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也陆续由实验室转向应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现代已不只是车企,其正在为转型为高新技术巨头而努力,庞大的技术储备对北现乘用车的赋能不可估量。
而北汽集团,连续12年入围世界500强,又是中国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车企之一,放眼本土自主厂商,北汽属于较早的入局者。
北京现代要的是“1+1>2”,要取各家之长形成合力。北京现代已累计投资1200亿元,累计销售1200万辆,曾连续多年蝉联“车辆可靠性研究”第一名,目前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已突破450家,且多数门店已陆续完成新形象升级。从各方面看,北京现代都处在向新向好的节点,转型也好,破局也罢,都不缺上岸的筹码和资本。
点评
北京现代想走自己的路,并非“自命清高”,而是在北现看来“真材实料”、“用‘品质’和‘安全’兜底”才是同质化时代实现差异,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从大的面上看北京现代已经做好了转型规划,也有不错的“家底”和“口碑”,但依然处在机遇和挑战的交叉口,如何改变消费者偏好,如何重塑“价值导向”的消费观,如何说服消费者“舍快求慢”是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