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与传统汽车企业的合作曾经被广泛看好。其中的代表就是百度与吉利合作的极越汽车、阿里和上汽合作的智己汽车、360与合众合作的哪吒汽车。
但事实证明,这种看似强强合作的跨界模式不仅没有产生化学反应,反而产生了巨大的掣肘。在2025年,极越汽车已经暴雷,哪吒汽车也行将就木。智己汽车表现也没有好到哪去,2023年和2024年智己汽车已经连续两年没有达成销量目标。
同样是传统汽车转型的新能源品牌,智己汽车已经远远落后于深蓝、阿维塔、极氪、岚图,甚至常年上不了销量榜单。按照2025年4月销售数据,在公布销量的19家汽车厂商中,智己汽车以4366辆垫底,环比上个月下降了13%,销量是倒数第二名岚图的43%。
近年来,阿里巴巴正在聚焦主业,积极退出非核心业务。在卖掉大润发、银泰之后,最近媒体报道,阿里又大批出售旗下资产,减持或者清空三江购物、万达电影、圆通速递、丽人丽妆等非核心资产。
自身业绩惨淡外加同门新宠儿“尚界”的挤压,外界不得不产生一个疑问:阿里会不会退出智己汽车?
01智己汽车,五年未成
2020年11月,智己汽车顶着上汽“一号工程”的名头亮相,背后是三家势力雄厚的股东——上汽、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三家分别占股54%、18%、18%。
在分工上,上汽主导供应链、制造和资金,张江高科提供芯片及AI产业集群资源,阿里巴巴提供云计算、AliOS操作系统、大数据和AI技术支持。
从股权占比和分工就可以看出,智己汽车的主导权在上汽的手中。
据说“智己”之名取自《周易》,寓意着以智慧周全万物,用这个名字也体现了上汽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野心。上汽集团也倾注了全力,董事长陈虹亲自挂帅统筹,总裁王晓秋担任总指挥。
阿里的加入不仅给智己汽车带来了很大的关注度,号称在国内开创了“车企主导+科技公司赋能”新模式,也在营销上带来了新的风格。
比如智己汽车在成立初期设置了品牌体验主理人、用户主理人、产品体验主理人、用户触点主理人等一堆科技感十足的Title,还模仿比特币的挖矿机制,发行3亿枚“原石”。
但这些噱头并没有带来实际的业绩增长。从2022年6月18日第一辆车智己L7交付到2024年底,三年里智己分别销售4811辆、3.83万辆和6.6万辆,在新造车企业里几乎没有声量。
背后的原因,网友分析也有很多:比如说产品定位混乱,原先定位40万的高端车,后来销量不佳又切入20多万元的终端市场,让老用户难以接受;产品质量的问题,动力丢失、车机卡顿黑屏、续航虚标、智能驾驶系统误判等问题被投诉;自嗨式营销翻车,联席CEO直播违反交通规则,发布会上苦难营销引发反感等。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够企业喝一壶的,而智己汽车偏偏全部凑齐了。”有用户感慨。
02上汽左右互搏,智己面临危机
随着合资油车的时代过去,2024年,上汽渡过了艰难的一年,连续保持18年的销冠被比亚迪夺走。眼下,上汽市值也从比亚迪的两倍跌落至不到后者的五分之一。
一位汽车行业人士表示,面对智能车时代,上汽现在最着急的是销量和规模,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等待智己慢慢发育了。智己汽车难堪大任,上汽不得不另想对策,将目光投向华为,双方推出了新品牌“尚界”。
作为新当红炸子鸡,“尚界”成为上汽全村的新希望,尚界的英文名SAIC就是上汽的缩写。
“尚界必须成功,今年一定要出车。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表示,将拿出最好的资源支持尚界成功“Allin尚界”。
从资源分配来看,上汽集团对尚界的重视,必然会导致智己汽车在研发、营销等方面的资源被进一步稀释。
更加令人担心的是,智己和尚界在产品上有很大的重叠区间,定位、价格都在打架。尚界首款车型定价17万起,与智己L6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这无疑是在智己汽车本就脆弱的市场份额上再砍一刀。
2024年12月,智己董事长从王晓秋变成了贾健旭。这一人事变动在外界看来意味着智己在上汽内部遭遇“降级”。
贾健旭作为上汽的新总裁,在前任的项目会花费多大的心力?要打一个问号。
“从2019年到现在,我们最大的浪费是时间,不是钱。”在内部讲话中,贾健旭的话语值得玩味。
他警告旗下的品牌,“你没有机会了,你的时间已经错过了。所以说,我们浪费的都是时间,不能再跟时间作对了,因为这个市场变得越来越残酷了。”
随着尚界的问世,智己汽车就像一个被冷落的孩子,这或许将导致一系列的后果。最可怕的就是用户也产生担心自己买的车,会不会未来没有保障,这也进一步削弱智己汽车的潜在用户们的购车意愿。
用户担心-车卖不出去-用户更担心……滚雪球下去,智己将更加艰难。
03智己对于阿里还有多大的价值?
很多人都发现一个问题,阿里虽然是智己的第二大股东,但过去存在感不强,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腾讯新闻的报道,上汽孵化智己汽车的时候,其实阿里并不是特别积极,一度持观望态度,而上汽也考虑引入其他的投资者。
背后的原因是,此前上汽和阿里此前在“斑马”项目时,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在作息时间、工作流程、数据掌控权、用户归属问题、知识产权归属权等方面矛盾重重。这种教训让双方都心存疑虑。
但最终,阿里还是带资入局智己。一位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是阿里不想错失参与造车项目的机会,来推动自己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方面的研发落地。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是给云业务绑定一个大客户。”
即便如此,阿里也没有过度的掺合智己项目,更多扮演技术供应商角色,未深度介入整车制造。
在2022年智己A轮和2024年B轮融资中,阿里均未追加投资,显示出对项目的谨慎态度。
上述人士认为,眼下智己对于阿里的价值已经大打折扣。
首先是智己销量的惨淡,短期内难以实现业绩的大幅提升,让阿里的投入无论从财务投资角度还是战略投资的角度都未必划算。阿里作为一家商业公司,长期看不到投资回报,对继续投入产生动摇也不奇怪。
其次是随着华为与上汽的合作加深,阿里对于上汽的价值也会受到冲击。
华为与上汽在尚界的合作采用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设计、营销及销售环节,渗透程度要深的多。公开信息显示,尚界品牌将搭载华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包含乾崑智驾、鸿蒙座舱、智能网络等。
也就是说华为方案将全面渗透进尚界,“如果效果好,未来也不排除渗透到上汽的其他产品中。”
阿里现在也开始将布局更多元化,比如近期与宝马集团合作,通过通义大模型技术,双方共同开发智能座舱系统。这削弱了智己对于阿里的重要性。
因此,阿里巴巴从智己汽车退出并非没有可能。有人猜测,阿里的退出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软退出”也就是说暂时股权虽然不卖,但逐步减少资源投入。一种是“硬退出”,减持或转让股份,就是采用退出大润发、银泰的模式。
当然,阿里如果“硬退出”也并非易事。智己汽车是阿里在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一旦退出意味着之前的大量投入将付诸东流,这对于阿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更关键的是阿里和上汽的合作不光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牵涉国企改革甚至是阿里和上海市合作关系的问题。
所以阿里巴巴是否会从智己汽车退出,或者采取什么方式退出,目前还难以定论,但是智己在2025年确实面临关键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