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华为乾崑 L3 方案实力登场, 华为靳玉志: 要对消费者说真话
来源:新华社 2025-05-08 02:48:21
大字

「我们有一个伟大的愿景,就是要把智能带入每一辆车,未来真正去实现无人驾驶。为人类、为所有的用户带来价值,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激励人的事情。」在近期的采访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如是说道。

今年,智驾无疑是车圈热词。

「智驾平权」、「智驾安全」的呼声此起彼伏,当智驾行业仍在混沌中摸索时,华为乾崑已用 HUAWEI ADS 4 推开了 L3 时代的大门。

4 月 22 日,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大会发布了 ADS 4、鸿蒙座舱 HarmonySpace 5、HUAWEI XMC 等硬核科技。

随之在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多家主机厂都以即将首搭华为乾崑智驾 ADS 4 为核心宣传点。目前华为乾崑合作上市车型已经超过 22 款,覆盖 15 万及以上不同价位车型。

靳玉志认为今年智能辅助驾驶发展有两大趋势:

一是在广度上,全民都可以用上智能辅助驾驶;

二是在高度上,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将向 L3/L4 无人驾驶发展。

而在这「广」与「高」的双向突破中,靳玉志始终强调一个不变的准则。

「要对消费者说真话、说实话。」比起谈及技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采访中的高频词汇更多是围绕着「安全」、「用户」。

在他看来,现阶段(行业)还没有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在法规不允许的情况下,(智能辅助驾驶)本质上是一个人车共驾的阶段。

靳玉志的这句话,揭示了智能驾驶行业的最大矛盾:技术狂奔与用户认知的断层。

而弥合这一断层的关键,在于用技术兑现安全承诺,而非用话术制造幻觉。

在这场从 L2 到 L3 的跃迁中,华为乾崑用技术实力证明:

安全不是噱头,而是自动驾驶的基石;信任不是口号,而是长期主义的果实。

01、从「人车共驾」到「真 L3」:一场由安全定义的技术革命

工信部一纸公告,明确了驾驶辅助的很多新的标准和要求。

「我们坚决拥护这个标准,L2 阶段就是辅助驾驶,到了 L3 及以后是走向自动驾驶,那 L3 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靳玉志说。

L3 与 L2 的本质区别,在于责任归属。

当部分车企仍在用「自动驾驶」话术模糊边界时,华为乾崑 ADS 4 选择以「五维安全」为 L3 商用铺路。

华为乾崑智驾 ADS 4 的核心突破在于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WEWA)架构。

辅助驾驶行业的瓶颈之一,是驾驶数据。

传统辅助驾驶依赖真实驾驶数据训练,但是像高速爆胎、团雾天气等一些极端场景的数据却难以采集。

位于云端的乾崑智驾世界引擎,可利用 AI 生成难例扩散模型,所提供的高质量、高密度的难例场景密度是真实世界的 1000 倍,实现用 AI 训练 AI。

靳玉志透露,目前华为乾崑已在云端世界引擎进行了 6 亿公里的高速 L3 仿真与验证,已为高速 L3 量产商用做好准备。

而车端的世界行为模型(WA)则像一位「超人司机」,采用 MoE(混合专家)架构,不同场景调用不同能力模块,大幅降低计算负担,实现的是决策效率的跃升。

在「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WEWA)架构」下,华为乾崑智驾 ADS 4 可以实现,端到端时延可降低 50%,通行效率提升 20%,重刹率降低 30%。从「模仿人类」到「超越人类」。

如果说 ADS 4 的 WEWA 架构是「大脑」,那么其全维防碰撞系统 CAS 4.0 则是「神经中枢」。

这一系统以「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全场景」为设计目标,将智能驾驶的安全边界推向极致。

全时速:AEB 生效范围覆盖 1-150km/h,侧向防护达 30-130km/h;

全方向: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可识别沟渠、消防箱等异形障碍物;

全目标:舱内激光视觉传感器能在夜间检测 30cm 高的小体积障碍物;

全天候:分布式毫米波雷达让团雾天气下的感知能力提升 3 倍;

全场景:爆胎稳定控制、驾驶员失能辅助等功能覆盖极端情况。

华为乾崑的独特优势在于软硬一体化的深度协同。

HUAWEI XMC 数字底盘引擎可实现车身、悬架、制动等部件的中央控制,决策时延<1ms;鸿蒙座舱 HarmonySpace 5 的 MoLA 架构打通语音交互、影音娱乐与车辆控制,让座舱成为「第三生活空间」;云端仿真体系已完成 6 亿公里高速 L3 场景验证,为政策落地提供数据支撑。

这种「三位一体」的能力,让华为乾崑在 L3 时代具备了行业引领性。

「硬件到软件的结合和优化,核心的目的就是要让整个决策时延更短,就意味着速度更快,就能够有更多的反应时间,这是个系统工程。」靳玉志说。

02、安全+体验+系列化配置,乾崑智驾的「透明哲学」

「智驾好不好,用户说了算。用户在使用过程当中,对系统的安全性感知、体验的感知,实际上是最真实的。」靳玉志这句话背后,是华为乾崑的「平民化」野心。

放眼到整个行业趋势来看,2024 年底,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57%,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 20%。

预计到 2030 年将接近 80%,高速领航为核心的 L2 在 20 万以上新能源车的装配率达 65%,成为标配。

靳玉志预计,2024-2028 年新能源车搭载城区 NCA 高阶智能辅助驾驶车辆总数将超过 2000 万辆。

然而,当行业将高阶智驾捆绑于 30 万元以上的车型时,ADS 4 通过系列化配置实现了从 15 万到豪车的全覆盖:

ADS SE 基础版:下沉市场首选,标配高速 NCA 和城区 LCC+;

ADS Pro 增强版:新增舱内激光视觉,强化主动安全;

ADS Max 超阶版:搭载激光雷达,支持车位到车位全场景;

ADS Ultra 旗舰版:唯一具备高速 L3 商用能力的解决方案。

这种「技术金字塔」策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截至 2025 年 3 月,乾崑智驾活跃用户达 55.84 万,累计行驶 25 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 6 万圈。

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从「选配」变成「标配」,并非一场行业自娱自乐的狂欢,更不是盲目给用户堆砌看似高端的技术包。

智能辅助驾驶研发投入本质仍是,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关注到用户实际场景需求。

因而,华为乾崑技术正是瞄准用户的这一痛点。

车位到车位 P2P 2.0 支持跨城通勤「0 干预」,将覆盖 50 万个停车场;

泊车代驾 VPD 2.0 新增代客充电功能,解决用户的「最后 100 米焦虑」;

与 11 家车企发起「智驾安全倡议」,通过训练营普及辅助驾驶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使用边界。

「我们必须要对消费者负责,很多消费者没有很深的专业背景。所以我们一定要给消费者清晰地去传递,要让消费者知道什么是好的系统,什么是差的系统。」靳玉志传递出来的「透明营销」理念,同样也是华为乾崑赢得 22 款合作车型「上市即热销」的关键。

03、L3 只是起点:华为乾崑的「星辰大海」

华为乾崑 ADS 4 的发布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的思想实验。

「我们的目标始终不变,那就是要真正实现自动驾驶,真正实现无人驾驶。」靳玉志谈及了华为乾崑的目标是在 2030 年前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至少达到 L4 水平。

为了这一目标,投资是坚定的。这种投资不止在资金上,还在人才团队建设、行业伙伴共同建,甚至在法规的参与制定之上。

研发投入:2024 年车 BU 研发超 100 亿元,8000 名工程师专注底层创新;

产业协同:与 600 家合作伙伴共建生态,避免「重复造轮子」;

标准输出:积极响应工信部 L3 法规,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到「有序竞争」。

华为乾崑正以同样的压强式投入,在智能驾驶领域向下扎根,向上结果。

靳玉志透露:「华为乾崑面向未来的自动驾驶的投资是非常大的。每一个车企要来做这块投入的话,无论开发,还是训练资源,都是巨大的投资。通过华为乾崑这样一个智能化的公共平台,对车企的研发投入,以及长期投入,都是一个很好的节省。」

如果拉到行业横向坐标轴比较,乾崑智驾凭借全栈自研的技术体系和场景化落地能力,在技术融合度、本土化适配、成本控制和生态协同上展现出独特优势,成为辅助驾驶赛道的破局者。

全栈自研:打破技术壁垒,性能对标国际一线

相比部分友商依赖纯视觉方案在复杂路况下的局限性,乾崑智驾采用「激光雷达+视觉+毫米波雷达」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大幅提升恶劣天气和极端场景下的识别精度。

场景化落地:更懂中国路况的智能辅助驾驶

与部分友商聚焦 Robotaxi 的「理想化路线」不同,乾崑智驾深耕中国本土化需求。例如,在无保护左转、加塞车辆预判等高频痛点场景中,其决策算法响应速度比友商车型快 0.3 秒,路口通过率提升至 98%。同时,针对城区窄路泊车场景,乾崑的 AVP 记忆泊车支持跨层巡航,适用场景更广。

生态协同:开放平台构建行业护城河

不同于其他友商,乾崑智驾开放数据接口和开发工具链,支持车企快速定制化开发。目前其平台已接入 5 家头部主机厂,合作车型量产速度比行业平均缩短 6 个月,生态协同能力显著优于百度 Apollo 的标准化方案。

当行业追逐流量时,它坚守安全底线;当对手鼓吹颠覆时,它专注用户体验;当市场热衷概念时,它夯实技术底座;当对手筑起技术高墙时,它选择开放共生。

「行得稳,才能致更远。」靳玉志的这句总结,或许是对智能驾驶行业最好的忠告。

在 L3 大门洞开的 2025 年,华为乾崑 ADS 4 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领先,更在于它证明了一件事:

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以安全为跑道、以信任为终点的马拉松。这条路注定孤独,但正如乾崑的寓意——立于天地之间者,终将引领时代。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