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大阪世博飞行汽车引热议, 对比上海车展新品, 科技感差距明显
来源:海南日报 2025-05-06 11:28:35
大字

都2025年了,说好的未来科技呢?

怎么世博会的“飞行汽车”飞着飞着,零件还能掉下来?

2025年4月26日,大阪世博会现场,原本肩负着“未来交通”重任的“飞行汽车”,在万众瞩目下,上演了一出“高空惊魂”。

螺旋桨零件突然脱落,吓得驾驶员赶紧迫降。

这场景,用网友的话说,简直是“大型翻车现场”。

你说,这到底是科技的进步,还是大型的“行为艺术”?

但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时间倒退三天,镜头拉到上海车展。

那场面,简直是“未来照进现实”。

各大中国车企纷纷亮出自家研发的“飞行汽车”,看得人眼花缭乱。

日媒更是倾巢出动,又是头版头条,又是专题报道,各种“未来已来”的标题,恨不得把中国“飞行汽车”吹上天。

你品,你细品,这波操作,是不是有点“凡尔赛”的味道?

说白了,日本对“飞行汽车”的期待,那可是相当高的。

早在几年前,大阪就放出豪言,要在世博会上展示“次世代交通工具”,还要让它充当“空中出租车”,往返于世博园、关西空港、神户空港、环球影城之间。

这要是成了,那可真是科幻电影走进现实,给世界一个大大的震撼。

为了实现这个“小目标”,日本政府也是下了血本。

2023年3月,就发布了详细的“空飞ぶクルマ”(飞行汽车)路线图,计划在2025年世博会后逐步实现商业运营。

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更是在2024年11月,亲自视察飞行汽车开发企业,各种站台,各种打call,就差把“未来”两个字刻在脑门上了。

结果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原本计划“可乘4人,往返于各大地标”,最后变成了只有一个座,仅在世博园上空做短暂飞行表演。

这落差,说白了,就像本来要拍一部贺岁大片,结果出来一部低成本网剧,还是五毛特效那种。

更尴尬的是,这台“飞行汽车”还不是日本制造,而是美国HEXA公司的产品。

丸红公司早在2021年就和HEXA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计划引进并在日本推广应用。

这…这就有点打脸了。

本来想借着世博会展示自己的科技实力,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日本也不是完全没有自主研发的“飞行汽车”。

天空之梦株式会社(SkyDrive Inc.)在2024年7月,就在静冈县完成了载人飞行汽车的首次飞行测试。

虽然飞的高度和距离都有限,但也算是取得了一点进展。

同年10月,SkyDrive还宣布获得了少量预定订单,主要来自企业和地方政府,用于观光和紧急救援等用途。

但这些“星星之火”,显然还不足以燎原。

事故发生后,日本网友的吐槽,那可是相当犀利。

有人说:“这明明就是无人机改装载人而已,偏给自己取名叫Flying car。哪儿像car了?”

有人说:“网上有上海车展的飞行汽车图像,我觉得比这个更像飞行汽车应有的样子。比较下来,大阪世博的这个到底算个啥?”

还有人调侃:“难道因为举办地是大阪,所以为了搞笑才展出的?”

你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说白了,大家对“飞行汽车”的期待,那可是能在地上跑,也能在天上飞,还能躲避交通堵塞的“变形金刚”。

结果,你弄出一个只能坐一个人的“大号无人机”,也难怪大家要吐槽了。

更扎心的是,日本网友还把上海车展的“飞行汽车”拉出来“鞭尸”。

“看看人家中国的‘飞行汽车’,再看看我们世博会的‘飞行汽车’,这差距也太大了!”

“都怪上海车展,让我们对‘飞行汽车’有了错误的期待!”

这波“甩锅”,也是没谁了。

这事儿也不能全怪上海车展。

说白了,还是日本在“飞行汽车”技术上的短板,以及对自身技术实力的过度自信,导致了这场“大型尴尬”。

在科技创新方面,日本确实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务实合作,加强自主研发,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光靠“嘴炮”是飞不起来的。

科技竞争,说白了,就是一场马拉松,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