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德系匠心工艺, 本土化智能升级, 一汽-大众重塑未来出行新体验
来源:IT之家 2025-05-06 03:59:53
大字

话说,眼瞅着国产汽车品牌一个个崛起,合资车企们,尤其是曾经风光无限的,是不是也得挠头想想,这路子该咋走才能不被拍在沙滩上?

一汽-大众,这个在中国汽车市场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牌劲旅,也在琢磨着“重构出行新生态”这事儿。

他们能行吗?

要说一汽-大众,那可是靠着德系车的严谨出了名的。

这“德系精工”四个字,说白了,就是一种对细节死磕到底的精神。

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核心工艺,哪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就拿零部件耐久性测试和整车系统性测试来说,那真是往死里测!

又是高温又是严寒,又是搓板路又是炮弹坑,就为了保证每一辆下线的车,都能扛得住时间的考验。

据说,他们的测试标准比欧洲标准还高,你品,你细品,是不是有点卷?

光质量好还不够,还得让老百姓觉得这钱花得值。

一汽-大众又整了个大招:双终身质保。

全系燃油SUV,原装备件+整车终身质保,这力度,杠杠的!

这政策一出,消费者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这不仅是省钱,更是省心,保值!

这背后也体现了一汽-大众对自己产品质量的底气,敢这么玩,肯定是对自己的车有信心。

光靠“德系血统”肯定不行,毕竟现在是中国市场,得接地气!

一汽-大众也明白这个道理,开始搞本土化。

这本土化,可不是简单地把车标换成中文,而是要真正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他们开始和本土供应商合作,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进行定制。

这策略,用官方的话说,就是从“市场适应”进化为“生态共建”。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一汽-大众在2022年成立了数字化转型部门。

这个部门的任务可不轻,要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把一汽-大众从头到脚改造一遍,提升效率,优化客户体验,甚至还要开发新的商业模式。

说白了,就是要让一汽-大众变成一个更智能、更高效的企业。

为了让技术创新有足够的后盾,一汽-大众在2023年启动了汽车试验场的扩建工程,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

扩建后的试验场,那可是鸟枪换炮,不仅有用于自动驾驶测试的模拟城市道路,还有高环跑道和各种极端气候模拟实验室。

这架势,是要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在试验场里解决掉。

在智能驾驶方面,一汽-大众也开始寻求本土力量的帮助。

2024年1月,他们与中国本土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线深化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地平线芯片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这不仅能降低对国外芯片的依赖,还能提升一汽-大众在中国市场的自主研发能力。

而在电动化转型方面,一汽-大众也没闲着。

2023年,他们宣布对其位于佛山的MEB平台工厂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总投资超过50亿元人民币。

升级后的工厂,年产能将达到30万辆电动汽车。

看来,一汽-大众是铁了心要在电动汽车市场分一杯羹。

在上海车展上,一汽-大众还发布了全新纯电概念车 ID. AURA。

这款车专为中国年轻家庭设计,外观时尚动感,内饰科技感十足。

据说,这款车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文化,看来,一汽-大众是想用这款车来打动中国年轻消费者的心。

与此一汽-大众也在积极参与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2023年加入了多个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组,并贡献其在智能驾驶、车联网安全等方面的技术经验,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光有硬件还不够,软件也要跟上。

一汽-大众发布了全自研舒感智域座舱,各种创新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电动对开车门、智能音乐玻璃,这些配置不仅提升了用户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也让汽车座舱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加强与中国消费者的沟通,一汽-大众在2024年北京车展前夕,举办了盛大的“大众之夜”品牌活动,向公众展示其最新的产品和技术成果。

对于家庭用户来说,空间和动力仍然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全新揽境以“空间动力双王炸”为卖点,5168mm的车长、2002mm的车宽、1792mm的车高以及2980mm的轴距,让它在同级别车型中拥有绝对的优势。

动力方面,第五代 EA888 发动机也进行了全面升级,动力更强,油耗更低。

一汽-大众的这些举措,都是为了重构出行新生态。

他们正加速本土化战略,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品质服务全面围绕用户需求展开,想在中国汽车市场站稳脚跟。

一汽-大众这盘大棋,能不能下赢,还得看市场和消费者的反应。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正在努力适应变化,拥抱未来。

未来的路怎么走,交给时间来检验吧。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