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新规明年7月实施 电动车行业迎来“零容忍”时代
来源:上观新闻 2025-05-09 07:05:16
大字

2025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规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新国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彻底终结了行业对热失控风险的侥幸心理,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这一变革性标准的出台,不仅将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也将为全球电动汽车安全标准树立新标杆。

与2020年版标准相比,GB38031-2025在多个维度实现了质的飞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热失控安全要求的全面提升。旧版标准仅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提供逃生时间;而新标准则要求电池系统在触发单体热失控后,需在至少2小时的观察期内保持无起火、无爆炸,且所有监测点温度不超过60℃。这一变化意味着安全理念的根本转变——从“争取逃生时间”升级为“杜绝危险发生”。

新标准在测试方法和要求上进行了多项重要升级:

热扩散测试颠覆性升级:新增“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的强制要求,规定热扩散时烟气温度需低于80℃、CO浓度低于100ppm。这意味着电池必须从电芯阻燃材料、模组级隔热设计到系统级智能监控形成多层级防护,将危险彻底“锁死”在电池包内。

新增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托底或飞石冲击场景,用直径30毫米的钢球以150焦耳能量(相当于30斤重物从1米高砸下或50km/h车速)撞击电池最薄弱部位,要求撞击后无泄漏、无起火、无爆炸。这一测试直击电动车底盘防护痛点,乘用车全系纳入监管,仅离地间隙≥200mm的商用车可豁免。

快充循环测试:针对超快充技术,要求电池在完成300次快充循环(SOC区间20%-80%)后仍能通过外部短路测试。数据显示,快充导致的锂枝晶生长会使内短路概率增加2.7倍,新规倒逼企业优化快充技术稳定性。

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方法:新增该测试方法,模拟电池内部短路等复杂故障,相较传统针刺测试更贴近真实失效模式。同时,针刺速度从0.1-10mm/s调整为0.1-1mm/s,进一步优化测试精度。

新标准的实施将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首当其冲的是电池和整车制造商。行业测算显示,满足新规的电池系统成本将增加约15%-20%。这一成本上涨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防火材料升级:传统云母材料因需要背胶和多片组合,存在防火隐患,新规推动企业采用整体喷涂方案。喷涂材料主要是高温成瓷物质,包括硅酸盐、无机陶瓷和包覆纳米铝粉,能够在1200摄氏度火烧10分钟后仍保持绝缘性能。

结构强化:电池包底部需集成高强度防撞梁,热管理系统需全面升级。宁德时代CTP3.0麒麟电池采用横纵梁加强结构,抗挤压能力提升30%;比亚迪刀片电池搭载自研“智慧眼”系统,可提前10分钟预警热失控。

测试成本增加:仅底部撞击测试单次成本就超过200万元,预计2026年第三方检测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

这种成本压力将加速行业分化。技术实力雄厚的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已做好技术储备,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而约30%的落后产能或因无法承担技术升级成本被淘汰出局。尤其依赖外购电芯和标准化模组组装的中小电池厂,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对整车企业而言,有自研电池产能的车企将更具主动权,而依赖供应商的车企可能沦为“没有话语权的组装厂”。这种分化在价格策略上已显现端倪——10万元以下的电动车市场作为当前价格战主力战场,可能面临车型退出或涨价的选择。

对终端消费者而言,新规实施将带来安全性能的显著提升,但也可能伴随购车成本的增加。动力电池本身已占汽车总成本的40%-60%,新规带来的15%-20%成本上涨如何消化成为关键问题。

写在最后:

随着新规落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呈现“安全溢价”新特征——消费者愿意为更高安全性能支付合理溢价,而不再单纯追求低价或长续航。这种转变将重塑市场竞争格局,推动行业向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的安全基础。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率先将“不起火、不爆炸”作为强制性要求,不仅提升了本土产业竞争力,也为全球电动汽车安全标准树立了新标杆。这一“零容忍”安全理念的实施,或将重新定义电动汽车安全的未来。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