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让央企新能源从“抗打”到“扛旗”
今年4月,国内汽车市场在消费复苏与价格战交织中持续承压,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前四周销量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72.8万辆,对比去年同期增长24%,较上月同期下降10%。
在此背景下,长安汽车发布4月销量快报,以零售20.6万辆、同比增长5.2%的成绩跑赢大盘,新能源与自主品牌两大板块尤为亮眼。
其中,长安汽车新能源板块零售量为7.1万辆,同比激增46.7%;自主品牌零售17.1万辆,同比增长8.3%。这一表现不仅印证了长安汽车作为央国企龙头的抗压能力,更折射出其新能源转型与高端化战略的阶段性成功。
自主爆发与高端突围双轮驱动
长安汽车的销量增长,主要得益于自主爆发与高端突围的双轮驱动。
在合资品牌市占率持续下滑至40%以下的背景下,长安系中国品牌8.3%的同比增速显得尤为亮眼。如在17.1万辆的自主板块销量中,其新能源车型以7.1万辆的数据贡献超41%;燃油车阵营则凭借CS75系列与逸动系列稳守基盘,两大系列在4月分别同比大增49.6%以及22.1%。
长安汽车实现“丝滑”新旧转换,并穿越市场周期的关键在于,其对燃油车以及新能源都保持了高度的重视,以满足不同需求消费者的需要。譬如,在市场重心大范围向新能源转型的当下,长安汽车通过蓝鲸500bar高压直喷技术带来“一箱油超1000公里”的续航与节能实力,同时燃油车智能化配置向新能源车型看齐等举措,使得CS75等“老将”在电动化浪潮中仍能保持生命力。
真正的行业启示,藏在长安汽车新能源阵营的结构性突破中——当多数车企困于10万元左右的低端市场与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的“哑铃型”竞争时,长安汽车实现了全线布局,不仅各大市场均有品牌序列,且各个品牌都有爆款产品坐镇。
通过长安启源、深蓝以及阿维塔三大品牌,长安汽车精准卡位15-40万元主流消费带,驱动公司销量结构向更具长期优势的纺锤型发展。
从公司近期布局的三款车型来看,主打家庭出行的长安启源Q07,凭借配备的智慧新蓝鲸3.0插混、金钟罩电池,以及综合续航里程1400公里等优势,首月订单破3.1万辆,展现了长安启源在大众消费市场的影响力;左手深蓝超级增程,右手华为乾崑智能”的深蓝S09八天订单破万,印证了20-25万元市场的爆发潜力。
同时,定位于智美豪华运动轿车的阿维塔06,则凭借华为ADS 3.0及太行智控底盘等核心技术,精准满足追求个性、注重科技体验的年轻人群需求,在上市后的48小时里完成大定1.25万辆。这也预示着,长安汽车以央企新能源的身份,重塑中国高端新能源市场格局。
此外,长安凯程销量稳定增长以及V919开启预售后,其商乘协同的“第二增长曲线”逐渐清晰。
从销量结构中能够看到,长安的高端化并未以牺牲规模为代价,而是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和细分市场提供高价值的产品,市场认可度正持续攀升。汽车有文化认为,这种“多点开花”的格局,本质上是以“大单品策略”对中国消费分层趋势的精准回应。
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3%的当下,市场已从“有无选择”转向“精准匹配”,唯有通过技术差异化与战略多维化覆盖多元场景,才能避免内卷式竞争。而长安汽车旗下各大子品牌及序列,正是以不同的市场定位,推动长安汽车的全面进阶,呈现出化零为整的智慧。
用“笨功夫”发力,用“真功夫”转型
在本次销量数据中,长安主动公布零售数据的举措,显示出其转变市场资源与格局的决心。
在价格战迈入白热化阶段,行业库存压力持续上升。如乘联会发布数据,今年以来累计批发369.5万辆,同比同期增长38%。同时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
长安汽车敢于公布零售数据,这不仅是库存优化的战术调整,更暗含对汽车产业运行逻辑的革新。当传统“压库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长安汽车以真实消费数据倒逼体系进化,才能构建健康生态。而这种主动暴露终端压力的勇气,恰是央国企市场化改革的深层体现。
当然,技术与品牌层面的市场化革新,更能说明长安汽车务实与求真,也是支撑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与高端向上的密码。
如今,新能源赛道迈入流量竞赛,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出台规定纠偏“过度营销”,而在此背景下,长安汽车的“香格里拉计划”与“北斗天枢”计划却选择了最笨却最让人放心的路。
以长安汽车的“香格里拉计划”为例,其自研的金钟罩电池,自2020年以来,超100万辆搭载的新能源汽车,没有一辆因为电池本身原因导致车辆起火。同时,布局固态电池研发并明确2027年量产时间表、控股时代长安建设25GWh电池产能。这些动作看似重资产,实则构建了对抗价格战的安全垫——当碳酸锂受价格战影响剧烈波动时,三电全产业链布局可让长安汽车保证品质与成本优势。
“北斗天枢计划”的突破性,则在于重新定义了智能化的竞争维度。当友商执着于激光雷达数量竞赛时,长安选择加大人才、科研投入,从电子电气架构破局。相关资料显示,长安汽车在智能化、软件领域人才现已有近5000人,其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中央环网架构SDA,发布了天枢大模型、天枢驾驶辅助、天域座舱、天衡底盘等20余项行业领先技术,还成功获批全国首批L3级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单位。
从具体技术上分析,长安汽车SDA架构将传统分布式ECU整合为“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模式,以六层架构覆盖软硬解耦、开发生态和拓展,同时中央环网解决了更关键的效率、速度和安全冗余问题。这种底层重构的革新带来的不仅是L3级智驾体验,更关键的是形成了“硬件可插拔、软件可迭代”的进化能力,以及“拔掉线束仍能智能驾驶”的硬核安全冗余。
今年2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技术发布会上强调:“北斗天枢2.0不是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重构汽车产业价值。”在汽车有文化看来,长安汽车“先筑基再起楼”的策略,或许不如“解放双手”、“零接管”等营销词汇吸睛,却为长安锁定了未来十年的技术话语权。
此外,“海纳百川计划”则上演了对出海逻辑的颠覆。长安汽车坚定认为“无海外、不长安""无基地、不长安",在全球布局海外五大区域市场,坚持打造全球优秀人才聚集成长高地,全球渠道网点已超 9000个。这并非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将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优势转化为属地化制造能力。同时,通过输出金钟罩电池标准、天枢驾驶辅助等,长安试图将技术解决方案变为新的利润增长极,这种从“卖车”到“卖生态”的跃迁,或将改写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叙事。
三大计划的协同效应,在4月销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阿维塔06的爆单为例,其既受益于北斗天枢2.0计划与华为ADS 4.0智驾系统的高度融合与匹配,也得益于金钟罩电池带来的安全口碑,更离不开全球化研发体系对国内外用户需求的精准捕捉。
这种“技术研发-产业落地-市场反馈”的闭环,让长安的转型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构建起一个自进化的生态体系。当多数车企还在纠结“先电动化还是先智能化”时,长安用三大计划的并行推进证明:央企的转型,正以重构技术底座、产业逻辑和全球视野的方式,在复杂的市场环境里完成从“抗打”到“扛旗”的转变。
技术红利兑现,迎来增长新周期
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的临界点上,长安汽车的未来布局并不局限于销量数字的线性增长,而是指向一场关于长期健康发展与产业话语权的博弈。
长安汽车2025年一季度财报,藏着一条清晰的增长逻辑链,在341.6亿元营收、13.5亿元净利润、扣非净利润暴增601%等数据背的后,是长安汽车十年超1100亿元的研发投入进入收获期,技术长周期与全球化新变量正形成共振,推动这家央国企从“规模增长”向“价值增长”跃迁。
面向新能源的下半场,长安汽车表示,在未来3年共将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同时预计今年底长安新一代飞行汽车将完成试飞,到2028年长安的人形机器人将生产下线。而在近日举办的上海车展中,长安汽车也以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机器狗、轮式机器人、智能外骨骼等黑科技,以及金钟罩全固态电池、天衡底盘等技术大秀“肌肉”,呈现出长安汽车未来规划的可落地性。
站在行业维度去看,在这场变革中,长安的央国企身份既是约束更是优势。当新势力因资本寒冬收缩战线时,长安汽车连年的高投入,以及不断夯实的人才团队,展现出“战略耐性”的稀缺价值。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的长安启源、深蓝、阿维塔等品牌活力,又使其兼具市场化锐气。这种“国家队”与“创新者”的双重基因,无疑正成为长安汽车代表央企新能源突围的核心手段。
有文说
长安汽车4月的销量表现,是技术沉淀与战略定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行业深陷价格战焦虑、合资品牌市场份额持续失守的背景下,其自主板块8.3%的稳健增长、新能源46.7%的爆发性突破,以及阿维塔等高价值品牌的历史性崛起,不仅验证了“油电协同”与“高端突围”双线战略的有效性,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的必然趋势。
而这家央国企的实践,或将为行业提供一种更可持续的转型方向——在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的三重革命中,唯有将战略定力转化为技术资产,以开放生态整合全球资源,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的百年变局中,书写中国汽车的新坐标。(汽车有文化 欧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