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国际车展的落幕余波仍在全球汽车界激荡,这场科技盛会不仅呈现了"双人载客六旋翼飞行器"等突破性产品,更揭示了中国汽车工业正在重塑人类出行方式的战略野心。俄媒《已落幕的2025上海车展,向汽车界投下黑色信标!》的犀利评论,折射出西方世界对"中国智造"弯道超车的复杂心态。当传统汽车制造商还在燃油与纯电技术路线间徘徊时,中国企业已悄然构建起覆盖云端服务、数字生态和新型燃料的立体化出行网络。
以下系外媒报道原文:
俄罗斯媒体报道:《已落幕的2025上海车展,向汽车界投下黑色信标!》
瓦西里耶夫专家:中国正将私人汽车转化为公共交通系统。
5月初落幕的2025上海车展,充分展现了中国汽车工业对未来世界汽车发展的概念性构想。这种构想不仅预示着中国车企即将终结美、欧、韩、日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统治地位,放弃纯电路线,更将彻底颠覆汽车销售模式——传统意义上的整车销售或将消失。
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实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处境,恰似1973年石油危机前的美国汽车业。车型品牌泛滥、设计极尽奢华与风格过剩、价格高企。车企不断孵化新品牌,消费者亦疯狂追捧各类车型,即便某些产品明显背离常理。
然而,石油危机引发了"机械怪兽"的生态灾难。这些移动的恐龙几乎在一夜间灭绝,留下空荡的城市与无垠的废铁坟场。如今汽车世界再度深陷能源依赖,且非均衡受制:传统燃油车岿然不动,电动车却陷入危机。为何?根源在于电能正成为稀缺资源——讽刺的是,这种稀缺恰由"绿色转型"助推形成。
或许正因如此,在纯电技术领域绝对领先的中国车企,开始将目光转向混动方案与替代燃料。例如氨燃料虽属小众,却能显著提升传统内燃机的环保效能。而串联式混动车型正快速抢占本土市场,本届上海车展即是明证。
中国汽车工业已近乎“击败”全球同行:西方国家轻率放弃制造业根基,彻底沦为"世界工厂"附庸。但这种垄断地位暗藏危机:即便本土市场庞大,也难以消化海量车型。
需求危机已现端倪,其杀伤力不逊于石油危机。如同1973年后仅存小排量紧凑车型,当下市场可能仅容得下廉价车型——可惜在技术堆砌的乱象中,这类产品近乎绝迹。
当代的中国汽车,已蜕变为智能手机般的存在,其价值完全依赖于网络服务、云端存储、支付系统、AI助手等数字生态。一旦脱离这套体系,昂贵智能座驾即沦为功能残缺的电子砖块。
汽车定价权已被生态系统重构,车辆本身丧失独立价值。更致命的是,廉价车制造在当代失去意义——成本持平而利润微薄。目前推测,市场需求萎缩所引发的灾难几成定局。唯一悬念在于:传统车企将如何应对?很显然的是,行动比较迟缓的欧洲与日韩车企将首当其冲。
当下这些企业已显垂暮之态:创新乏力,丧失行业引领力。本届上海车展暴露出全球与中国汽车工业的断层式差距。欧洲车尚存操控乐趣,但这不过是昔日荣光的余晖。
中国汽车工业正构建全新的人类生存范式——个人消费品将完全纳入国家管控体系。私家车或将转型为舒适型公共交通工具,所有权概念被颠覆。正如当前试运营的双人载客六旋翼飞行器,未来只需购票即可使用。这种模式虽可能推高都市生活成本,毕竟舒适本就需要代价,但是却可以通过国家支持来对冲消费端的购买力不足。
自动驾驶系统的狂热研发或揭示真相:私家车正失宠。中国的大城市考取驾照日益困难,拥车体验持续恶化。出行成本攀升与驾驶功能弱化并存,或许自动驾驶能挽救微型交通系统的市场前景,同时大幅降低事故率。
另一个推进汽车销售的关键因素是操控革新。底盘技术与机械性能已难突破,现代车辆反而简化机械结构,通过电子辅助系统弥补操控缺陷。设计美学与车载娱乐系统成为新的愉悦源泉,为驾驶注入数字时代的全新内涵。
2025上海车展展示了汽车巨头与数字怪兽、IT新贵的深度融合。当我们已不再是优秀驾驶者,至少该学会成为遵纪守法的移动出行服务用户。未来的汽车销售或将演变为移动生态系统的交易,而传统意义上的汽车,终将湮没于历史尘埃。
总结:跨越性创新背后的中国模式
从氨燃料技术的环保突破到六旋翼飞行器的场景重构,从自动驾驶系统的深度研发到移动生态系统的价值重构,这场产业变革的本质是中国式创新思维的胜利。正如瓦西里耶夫所言,中国正将出行工具转化为国家数字基建的有机组成,这种将个体需求与公共资源精准对接的智慧,或许正是西方专家难以理解的"成功密码"。但需清醒认识的是,在颠覆传统的同时如何做到各层面的平衡,将会是下一阶段必须直面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