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哥们儿,合资品牌是不是真的要凉凉了?看着现在满大街跑的新能源,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合资车,是不是有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味道了?
要说这事儿,本田绝对有发言权。在中国市场深耕这么多年,赚得盆满钵满的,现在眼瞅着市场变天,心里肯定不好受。五十岚雅行自己也说了,现在是“过渡期”,燃油车卖不动了,电动车还没起来,这滋味,就像过山车一样刺激。
本田这焦虑,整个合资品牌都有。以前靠着技术优势、品牌光环,躺着都能赚钱,现在呢?得卷价格、卷配置、卷服务,还得跟那些“新势力”学着搞营销。更扎心的是,人家自主品牌早就把电动化、智能化当“基本盘”了,你这边才刚开始,这节奏,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但本田也不是吃素的,早早就意识到要转型,转型哪有那么容易?以前那一套“本田自研”的玩法,现在在中国市场好像不太灵了。现在光靠自己埋头苦干,黄花菜都凉了,咋办?
那就得换个思路,借别人的脑子,走自己的路。本田开始找“外援”了,而且还是中国本土的科技公司。跟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 搞深度合作,目标是在高速、城市里实现 L2+ 级别的辅助驾驶。这可是个大动作,要知道,以前本田可是出了名的“技术控”,啥都想自己来,现在能放下身段,跟中国公司合作,确实不容易。
除了自动驾驶,本田还盯上了AI大模型,找了DeepSeek来搞语音交互。这DeepSeek可不是啥传统的供应商,而是AI赛道上的“潜力股”,本田这波操作,有点“押宝”的意思。本田也不是啥都不要,毕竟安全和操控还是本田的看家本领。
要说这电动化,本田也下了血本。专门为中国市场搞了个“云驰架构”,打造了广汽本田P7和GT这两款纯电车型。这架构可不简单,高刚性、低重心、轻量化,听起来就很有跑车范儿。而且,本田还跟宁德时代搞起了“联姻”,磷酸铁锂电池、CTB技术,直接奔着共研共建去了。
本田这波操作,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采购”,而是想把中国市场当成自己的“试验田”,从用户需求、架构设计到功能定义,都由本地主导。说白了,本田不是在中国做“合资车”,而是想用合资的组织架构,做一个全新的本田。
为了能在中国市场更好的发展,本田也是下了血本,与东软睿驰合作开发智能网联技术、加速新能源车型投放扩大产品线、成立合资公司布局充电基础设施、推进电池回收利用构建绿色产业链,这一系列的战略布局,都体现了本田想要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决心。
要说本田这波操作,也挺有意思的。以前的合资品牌,都是国外总部说了算,中国这边就是个“组装厂”。现在呢?本田开始放权了,把更多的决策权交给中国团队,让他们自己去搞研发、搞设计、搞营销。这转变,可是翻天覆地的。
本田也不是啥都放手不管,毕竟品牌基因不能丢。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本田也必须做出改变。和本土企业合作,用中国速度推出顾客真正喜爱的产品。本田的广州独立研发中心,也是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中国市场而做的改变。
就拿广汽本田成立“锐·混动联盟”来说,这就是本田为了应对中国市场对于节能环保汽车的需求,所做出的改变。通过推广混合动力技术,并与其他企业合作,共同推动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这表明本田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并没有放弃混合动力技术,而是将其作为过渡期的重要战略。
现在看来,本田的“中国逆袭”之路,有点像一场豪赌。赌的是中国市场的未来,赌的是自己的转型速度,赌的是能否真正读懂中国用户的心。
本田这步棋走得怎么样,现在还不好说。市场变化太快了,谁也无法预测未来。本田的这种“求变”精神,还是值得点赞的。在这个时代,不变就等于等死。
哥们儿,你说本田这波“豪赌”,能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