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吴 静
设计 / 柴文静
这或许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细化运营”的标志性事件。
2025年5月7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股票代码:0175.HK)宣布,计划收购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股票代码:NYSE: ZK) 已发行全部股份。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如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
吉利此前已完成几何、雷达等品牌的战略整合,中国车企正从多品牌扩张向资源聚焦转型。类似地,广汽、上汽等也在推进内部品牌合并。那为何此次极氪回归吉利体系会引发行业震动?
极氪从2024年5月10日登陆纽交所,到2025年5月7日宣布私有化退市,上市时间不足一年,创下中概股“最短命IPO”纪录,这种闪电退市的操作在资本市场极为罕见。此次退市意味着吉利集团主动调整战略,而非被动应对市场压力,显示出极强的决策魄力。
其次,在新能源市场竞争加剧、亏损式增长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吉利通过整合极氪,向行业清晰传递了其从“拼规模”向“拼效率”的重大转变。
过去几年,中国车企普遍采用“多品牌+快速扩张”策略来迅速占领市场,但市场接近饱和后,企业的关注点逐渐转向盈利能力和资源优化。
这一决策不仅反映了吉利内部的战略调整,更可能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被外界解读为“寒气传导”的信号。因为当头部车企都在选择通过整合增强实力的时候,这也意味着留给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已经不多了。
最后,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将更加依赖核心技术、供应链效率与品牌协同,而非盲目扩张。李书福的“回归一个吉利”战略,正是预见了这一行业趋势。
吉利旗下曾多达14个汽车品牌,作为国内拥有最多汽车品牌的车企,吉利部分品牌定位重叠,导致研发、营销资源浪费。
此次极氪退市回归吉利,进一步落实《台州宣言》,聚焦汽车主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化品牌协同的的战略目标。吉利更希望借此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协同,杜绝重复投入,降低研发、供应链和管理成本。这一举措无疑对仍在烧钱扩张的车企具有警示意义。
极氪回归背后,是李书福推动“回归一个吉利”战略向纵深发展的关键落子。
01
踏准每个战略转型的关口
春江水暖鸭先知,卓越的企业家总能在市场变局初现端倪时洞察先机。
回溯这家从草创时期饱受质疑的民营车企,到如今行业领军者的蜕变历程,"战略"二字可谓贯穿始终——凭借对产业风向的精准预判与极具魄力的战术执行,吉利在每一次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都能以快人半拍的节奏实现成功转型。
1997年,李书福正式进入汽车行业。最初,他计划打造一款介于奔驰和红旗之间的豪华汽车,但在意识到这一计划需要面临重重技术挑战后,李书福及时调整公司战略,把“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作为公司的第一使命。
1998年,吉利豪情以4万元级定价入市,同期桑塔纳约18万元,成为当时中国最便宜的“电喷车”,当时,吉利豪情仅相当于合资品牌五分之一的价格,迅速在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并成功打破合资垄断定价权。
吉利将自己早期的成功归结为低端市场的颠覆式创新。在1997至2006年的第一次战略转型期,吉利以合资市场忽视的低端市场为突破口,通过颠覆式创新完成了从摩托车制造商到汽车制造商的跨界重生。
2007年,是吉利第二次转型的起始点。这一年,中国轿车市场的价格战打得极其激烈。李书福敏锐洞察到,即便作为行业颠覆者的吉利,也正陷入被更低端者“反颠覆”的困局。也是在这一年,吉利发布《宁波宣言》,宣布战略转型,不打价格战,而是打技术战、品牌战、品质战、服务战、道德战。
当时,李书福公开表示,《宁波宣言》的发布标志着吉利已经进入了战略转型期,这意味着整个产品的发展战略、企业战略都要改变。吉利从卖得便宜变成技术领先。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阶段,吉利并没有继续沉溺于价格战,而是率先开辟新的战场——引领自主品牌打技术战。
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喊出技术领先的口号容易,想要真正实现技术领先却比登天还难。在那个合资品牌主导中国汽车市场的年代,外资企业通过技术壁垒构筑起森严的护城河,核心零部件技术被牢牢掌握在外方手中,自主品牌在关键技术上处处受制于人。
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面,怎么办?为了实现汽车技术的突破,吉利采取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自研,另一方面是通过收购沃尔沃向对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研发管理体系。
2007至2014年的第二次战略转型期,吉利在技术攻坚与品牌重塑上实现了双线突破:一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启动品牌体系整合,将原先分散的帝豪、全球鹰、英伦三大子品牌收归统一的吉利母品牌,并启用全新品牌标识,完成"一个吉利"的战略升级。
然而,这一阶段的吉利也暴露出企业从规模导向到质量增长的转型阵痛:尽管销量规模持续扩张,但吉利单车利润水平仍处在较低水平。为了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所以,在后续企业的第三次转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吉利花了极大的力气推进品牌向上。
02
企业战略资源配置永远面临取舍
2015至2023年,是吉利的第三次战略转型期,这一阶段吉利的核心是围绕"新四化"进行全面布局,同时持续推进品牌高端化战略。
2015年堪称吉利战略转型的关键布局年。这一年,吉利围绕"新四化"展开多线突破:当年1月,发布"蓝色吉利行动"新能源战略并提出激进的智能驾驶路线图(计划2027年实现L3级自动驾驶);4月曹操出行正式上线,完成共享化布局关键落子;同年建立首个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实现核心三电领域自主可控。
为了进一步推进品牌向上,在品牌上,吉利于2016年推出领克品牌。在技术上,2010年收购沃尔沃后,吉利与沃尔沃展开深度技术融合,共同开发新一代动力架构。到2016年,双方联合研发的CMA模块化平台和3.0代车型相继面世,吉利在推进“新四化”战略的同时,燃油车核心技术也实现了三大突破。在营销上,吉利在国内不同的城市发起系列向上马拉松营销赛事。
得益于品牌、技术和营销势能的全面释放,这直接推动吉利在2016-2018年间实现销量爆发式增长,让吉利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
在第三阶段的转型进程中,吉利夯实了传统内燃机技术的根基,然而受限于当时的认知边界与资源条件,其在电池及智能化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布局尚未达到如今的深度。
这印证了企业发展的一个铁律——一家企业战略资源的配置永远面临取舍的智慧。
从2017年登顶以来,吉利曾经连续五年蝉联自主冠军宝座。但在2022年,比亚迪取代吉利,成为了新的自主一哥。
在2022年的财报发布会上,吉利汽车高管团队进行了罕见了集体反思。当时,吉利的反思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丢掉了自主一哥宝座,二是新能源汽车被领头羊甩下,三是盈利能力逐年下降。
但庆幸的是,凭借在内燃机领域的深厚积累,经过及时调整,吉利很快就在新四化赛道迎头赶上,2024年,吉利在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等方面均实现大爆发。
这一年,吉利集团全年销量达21.76万辆,同比增长超32%。其中,吉利新能源总销量达88.82万辆,同比增长约92%。海外出口累计销量40.39万辆,同比增常超53%。
03
再提“回归一个吉利”
在新四化领域站稳脚跟的吉利,开始果断谋求第四阶段的转型。
2024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发布《台州宣言》,宣布企业进入战略转型全新阶段。
此次吉利控股集团的战略转型核心在于通过“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战略聚焦强调专注汽车主业,坚定推进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四化”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
围绕落实《台州宣言》,吉利控股还发布了集团2030愿景:引领绿色智能通行生态,吉利控股致力于以创新的绿色智能科技,为用户提供“可油可电可醇”的卓越产品与灵活能源服务,推进“安全放心、普惠平权”的智能出行与运输解决方案,引领“绿色低碳、智能共享、乘商互联、天地一体”的通行生态。
吉利控股集团2030愿景蕴含着李书福独特的战略智慧。这个由他亲自提出的"通行生态"概念,既不同于常规的"交通生态",也超越传统的"出行生态"。当所有人都在讨论交通和出行时,我们选择重新定义'通行'——这不仅是一个术语的创新,更代表着对整个移动生态的重新构想。
在新四化赛道的追赶中,一家车企背后战略价值往往就隐藏在那些独特的差异化选择中——无论是独创的“通行生态”概念,还是坚持“可油可电可醇”的能源多元主义,亦或是将生态业务提升至战略级,我们都可以看到这家中国汽车领军企业的战略智慧。
为更好推动实现2030愿景,吉利控股集团还发布了“一三三”战略思路指引,涵盖一个总纲:即《台州宣言》;围绕三大转型,即组织与文化转型、竞争力转型、管控模式转型;强化三大版块,即整车业务、核心零部件和生态业务。“一三三”战略是吉利控股的战略航海图,不仅将为吉利电动智能化转型提供关键支撑,也将有力推进打造集团可持续未来。
透过吉利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其战略思维的实践——战略的本质是在资源有限、实力不足的条件下,通过系统性谋划与动态博弈,将“弱”转化为“强”的生存法则。没有一家公司的资源是无限的,可以拥有无限开火权,所以这也要求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强者自居,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早在吉利完成沃尔沃收购后经历4年消化期,旗下品牌帝豪、全球鹰、英伦出现内耗,当时,吉利首次提出“回归一个吉利”,聚焦帝豪系列形成拳头产品。当时,吉利表示要深化平台化战略、打造精品车型。
时隔10年,吉利再次提出“一个吉利”是为了整合技术优势、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持续创造长期价值,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集团。轩辕商业评论认为,正是在这种规模扩张与战略聚焦的动态调整中,吉利逐渐从追随者蜕变为引领者,并始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