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车企集体认怂, 一夜之间“智驾”成为烫手山芋!
来源:腾讯科技 2025-05-08 02:59:41
大字

5月5日,小米汽车悄然修改SU7定购页面,“智驾Pro”更名为“辅助驾驶Pro”,“解放双手”“全自动泊车”等宣传语被全面下架;

五一假期,理想、蔚来等品牌门店的销售话术彻底转向,曾经占据C位的“城市NOA覆盖范围”“脱手驾驶”等智驾卖点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对座椅通风、车机娱乐系统的细致讲解;

就连华为汽车高管在上海车展上也公开表态低头认怂,一夜之间智驾成了众人头上悬空之剑。

曾经被视为新势力核心竞争力的“智能驾驶”,为何突然从行业热捧的“香饽饽”沦为人人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

这场席卷全行业的“祛魅运动”,使得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在从营销狂热正在迎来理性回归?

行业急刹车

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国内因误用智能驾驶功能引发的交通事故同比激增180%,其中32%的事故涉及驾驶员脱手操作。

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局限性逐渐暴露,部分车主反馈,在暴雨天气、施工路段等场景中,系统出现过识别失误、反应延迟等问题。

随着小米高速事故影响在社交平台蔓延,消费者对相关功能的信任度持续下滑,第三方调研显示,68%的潜在购车者明确表示不会为智驾功能支付额外费用。

监管层面的重拳出击更是直接推动了行业转向。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明确要求企业规范功能命名,禁止使用“全自动”“L3级自动驾驶”等模糊表述,并强化用户责任告知义务。

公安部道研中心同步释放信号,指出虚假宣传自动驾驶导致严重后果的,相关责任人或将面临最高2年有期徒刑。

政策高压下,车企的宣传策略迅速从“激进包装”转向“保守合规”,某新势力品牌内部文件显示,其市场部门已将“智驾”相关宣传物料全部撤回,替换为强调“辅助驾驶需人工监控”的安全提示。

车企集体转向

面对信任危机与合规压力,车企的调整已不仅限于宣传话术的变更。

小米SU7的“端到端辅助驾驶”更名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该车型不仅在名称上摒弃了“智驾”概念,更在技术层面增设了驾驶能力认证机制。

其高性能版本SU7Ultra的1500匹马力需车主在官方赛道完成指定圈速考核后方可解锁,日常行驶中系统将自动限制动力输出,从硬件层面杜绝极端性能在公共道路的滥用。

这种“自我限流”的做法虽引发部分性能爱好者争议,但车企坦言,近期多起事故均与用户过度依赖智驾功能或滥用动力有关,此举实为“以安全为优先级”的必要妥协。

行业共识的转变在产品宣传上体现得更为直观。曾经以“智能驾驶”为核心卖点的新势力品牌,如今纷纷将重心转向实用性功能。小鹏汽车将旗下车型的“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入口移至车机系统二级菜单,转而主推座椅舒适性配置;

蔚来门店的宣传物料中,“女王副驾”“车载冰箱”等生活化功能占据显要位置,智驾相关介绍仅以小字标注“需驾驶员全程监管”。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新势力品牌在智驾功能宣传上的投入同比下降47%,而座舱体验、续航能力等传统优势领域的营销预算增长超60%。

智驾退烧后的真实竞争浮出水面

当新势力忙着为智驾“降温”,传统车企正凭借“务实牌”悄然收复失地。

别克、丰田等合资品牌推出的新能源车型,以“稳定续航+成熟三电技术”为核心卖点,订单量反增。

这些车型普遍弱化智能驾驶宣传,转而强化物理按键应急操作、驾驶员监控系统等“反智驾依赖”配置,精准击中消费者对“可靠安全”的核心需求。

比亚迪、大众等品牌则通过“原地掉头”“AR-HUD实景导航”等硬核技术落地,证明智能化竞争可以脱离营销噱头,以更贴近用户实际需求的方式呈现。

市场反馈印证了这种转向的必要性。某汽车论坛调研显示,45%的现有智驾用户认为相关功能“实际体验与宣传存在差距”,超过70%的家庭用户明确表示“更看重车辆的被动安全配置而非智能驾驶”。

随着智驾神话的破灭,新能源汽车竞争回归本质——三电系统稳定性、续航真实性、售后服务网络等“基本功”重新成为消费者决策的核心因素。而主打实用主义的传统新能源品牌市值逆势上涨,行业估值逻辑正在经历深度重构。

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成熟,智驾“祛魅”是行业必经之路

这场看似突然的“认怂”,实则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

过去几年,新势力品牌通过“智驾”概念构建技术壁垒,在营销层面创造了“自动驾驶即将落地”的繁荣幻象,但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法规环境的现实约束,最终让行业回归理性。

当前量产车型的智能驾驶本质上仍属L2级辅助功能,任何脱离“驾驶员全程监管”的宣传都是对技术边界的模糊。

对车企而言,这场调整意味着从“流量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型。当智驾不再是差异化卖点,企业必须在电池技术、座舱体验、渠道服务等更广阔的领域构建竞争力。

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一次必要的认知重塑——辅助驾驶的本质是“提升驾驶便利性”而非“替代驾驶员”,回归对驾驶责任的敬畏,才能真正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站在行业发展的节点上,智驾的“退烧”并非技术倒退,而是剔除泡沫后的正本清源。当宣传话术让位于技术务实,当营销噱头让位于安全底线,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摆脱“新瓶装旧酒”的争议。

毕竟,对于汽车工业而言,任何创新都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而真正的行业进步,永远建立在对技术边界的清醒认知与对用户生命的绝对敬畏之上。

互动话题:

你如何看待车企集体为智驾“降温”?

当智能驾驶褪去光环,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竞争焦点会在哪里?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