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赛力斯走到了十字路口: 向上还是向下
来源:华夏时报 2025-05-10 06:21:36
大字

如今的的新能源战场,硝烟弥漫。曾经以“黑马”姿态横扫市场的塞力斯,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销量增速放缓、高管团队动荡、产能瓶颈凸显……这家一度被资本捧上神坛的企业,似乎正在褪去光环。

特斯拉凭借品牌溢价和全栈自研技术,以18.2%的市占率稳居中国新能源市场榜首;比亚迪依靠垂直整合与成本控制,以29.5%的份额强势称王;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则通过智能化标签瓜分高端市场。相比之下,塞力斯以不足3%的市占率徘徊在二线边缘,既无特斯拉的全球号召力,也缺乏比亚迪的规模优势,更在智能化赛道上被“蔚小理”甩开身位。

更严峻的是,传统车企加速转型。大众、丰田等巨头斥资千亿推进电动化,2024年大众ID系列在华销量突破50万辆;广汽埃安、吉利极氪等本土品牌凭借母公司的供应链优势快速上量,极氪全年销量达28万辆,同比增长76%。行业格局从“新势力颠覆传统”演变为“全员电动化混战”,塞力斯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华为赋能下的“爆款制造机”

在新能源市场的混战中,赛力斯与华为的联姻堪称一场“教科书级”的资源嫁接。华为的流量入口、技术底座与渠道霸权,让赛力斯以“贴牌王者”的姿态迅速登顶,2024年,其销量同比暴涨67%,问界系列更是一度将理想、蔚来逼入墙角。然而,这场看似完美的合作背后,究竟是技术赋能的胜利,还是一场“代工式繁荣”的幻觉?

其一,华为智选模式:流量与技术的双重加持

赛力斯与华为的深度绑定,无疑是其最大王牌。华为不仅提供三电系统、鸿蒙座舱、ADS 2.0高阶智驾技术,更通过线下千家门店、线上商城全域导流。问界M7上市首月订单破5万,直接复制了智能手机的“爆品逻辑”。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的站台,更让赛力斯成为“含华量”最高的品牌,甚至被戏称为“华为汽车事业部”。

其二,智能化体验:鸿蒙生态的降维打击

在智能化赛道,赛力斯凭借华为全栈技术,实现了对传统车企的碾压。鸿蒙座舱3.0支持多设备无缝流转,ADS 2.0在2024年已覆盖全国90%高速场景,用户体验评分超越小鹏XNGP。第三方测评显示,问界M7的智能座舱交互效率比特斯拉Model Y高出30%,成为家庭用户的核心卖点。

其三,成本控制:规模化效应初显

随着重庆两江工厂二期投产,赛力斯年产能提升至50万辆,问界M7的单车制造成本同比下降8%。此外,华为供应链的议价能力(如宁德时代电池采购价低于行业5%)进一步压缩成本,为其价格战提供了底气。2024年问界M5改款直降4万元,直接冲击比亚迪唐DM-i的市场份额。

在华为羽翼下能飞多远?

塞力斯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智选模式”曾被视为高端化捷径,但问界M7的溃败暴露了这一模式的脆弱性。2025年第一季度问界销量三连跌,3月销量仅1.37万辆,同比下滑45.19%。。消费者调研机构J.D. Power数据显示,61%的潜在客户认为“塞力斯缺乏独立高端品牌基因”,而华为门店销售顾问更倾向于推荐极氪、阿维塔等合作车型,进一步稀释了塞力斯的品牌认知。

唯一亮色来自新车型问界M8。问界M8在上市4天内大定突破5万台,上市13天大定超过6万台‌。此外,问界M8的单月订单量已经超越同级别的理想L8和蔚来ES8,成为30-40万元价格区间的销量冠军‌,但这一成绩被问界M7的颓势抵消,全年销量同比下滑51%。因此市场担忧,M8的热销是否只是华为光环下的短期效应。

如今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升级为“全面绞杀”。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官降4万元,比亚迪秦PLUS EV起售价下探至11.98万元,蔚来全系变相降价最高6万元。塞力斯被迫双线作战:高端市场,问界M9推出“5万元智驾权益包”变相降价;中端市场,SF5直降2.8万元,创下15.6万元的历史新低。而塞力斯的销量却充满矛盾:既有问界M8的短暂高光,也有问界M7的持续失血;既享受了华为技术赋能的红利,也承受着品牌附庸化的反噬。2025年一季度,随着华为智选合作车企增至5家,塞力斯的“特权红利”或将终结。

行业竞争压力接踵而至

新能源汽车行业一直以来都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而2024年,这一竞争态势更是达到了白热化。塞力斯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众多竞争对手的挑战,其市场份额正受到严重挤压。

在国内市场,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比亚迪凭借其在电池技术和整车制造方面的深厚积累,推出了多款备受市场欢迎的新能源汽车产品,2024年市场份额达到32%,稳居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榜首。特斯拉则凭借其在智能驾驶和品牌营销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市场份额达到18%,位居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第二位。

与此同时,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在不断崛起,对塞力斯构成了新的威胁。如蔚来、小鹏等品牌凭借其创新的商业模式和优质的产品服务,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蔚来通过建立高端品牌形象和完善的用户服务体系,吸引了大量高端消费者;小鹏则在智能驾驶和车联网技术上不断发力,推出了多款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些新兴品牌的崛起,使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更加复杂,塞力斯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结语

塞力斯的业务增速放缓,是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次重大挑战,但这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塞力斯曾凭借其创新技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如今它却面临着来自市场竞争、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它们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战略失误、内部管理不善等原因,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甚至走向衰落。

塞力斯的未来,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它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守初心,回归用户需求的本质,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变革,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塞力斯也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打造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生态。

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是智能化、全球化、生态化的终极较量。赛力斯若不能从“华为依赖症”中清醒,尽快构建自主技术体系与品牌护城河,那么当华为转身拥抱下一个“赛力斯”时,等待它的只能是边缘化的命运。“借势者易,自立者强。”这场生死时速的竞赛中,赛力斯需要的不只是华为的流量,更是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