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涂彦平
设计 / 柴文静
“这个(20)26年7月开始实施的标准,是不是比原计划的时间提前了?”有人向《轩辕商业评论》提问。
他所说的是2025年3月28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届时,新国标将取代现行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
从2021年9月开启标准预研算起,到2025年3月标准正式发布,这项动力电池强制性新国标制定历时三年半。
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起草单位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多家电池企业,北汽新能源、小米汽车、丰田中国等多家整车企业,以及中汽中心、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等多家机构。
随着新能源汽车规模不断扩大,车辆起火事故的数量也在同步上升。虽然有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率其实低于燃油车,但因为电池存在热失控的风险,一旦着火造成的破坏更大,消防难度也更大,所以新能源汽车起火对人们的心理冲击力远大于油车起火。
尤其最近小米SU7碰撞后爆燃,消费者对电池安全性的质疑也达到高点。恰逢此时,新国标出台。
工信部在政策解读中表示:“动力电池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电动汽车新技术逐步应用,需结合产业发展形势更新相关要求。”
01
“不起火、不爆炸”
在2025版国标中,电池单体测试共7项目,分别是:过放电、加热、温度循环、挤压、快充循环后安全。其中,快充循环后安全是新增项目。
电池包或系统测试共17项,其中,热扩散是重点修订项目,底部撞击测试是新增项目。
相比2020版,2025版热扩散的测试方法中,推荐触发方法在外部加热、针刺之外,新增了内部加热,修补版本进一步明确了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
在热扩散的技术要求上,修订版由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改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考查动力电池在长期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性。要求20%SOC充电至80%SOC时总充电时间不超过15分钟的电池单体,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底部撞击测试主要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测试方法是以30mm直径撞击头,以150J的能量,撞击3次,要求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新国标的这三项主要变化,也是有的放矢,分别对应的电池起火场景是热失控起火、快充起火、底部撞击起火。
一份国内电动汽车火灾事故统计分析数据显示,电动汽车起火事故中,电池故障引发的占比为32.97%,交通事故或底盘磕碰引发的占比为15.38%,是占比最大的两类。
除了三项重要的变化外,新国标还有一些小的修订内容。总体上看,2025版国标是2020版的加强版,要想达标,难度提高了不止一点。
02
都很有信心
以往,“不起火、不爆炸”多出现在车企或者电池企业的产品宣传上。现在,“不起火、不爆炸”写入国标,成了强制性技术规范。
原国家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直言:“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我们人类对动力电池的认识还非常模糊,有很多动力电池内在的东西还没有搞清楚。”
《轩辕商业评论》认为,言下之意,也许这种新国标可能要求太高。但是,新国标里的“不起火、不爆炸”指的是试验室里的测试场景,并不能保证符合国标的电池装到车上就一定“不起火、不爆炸”。如果有化学常识就会知道,完全“不起火、不爆炸”的电池,人类还没有发明出来呢。
那么,新国标会对当下的动力电池公司和车厂带来什么样的实质性影响?
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郑鑫表示,其实,真实交通中出了事的碰撞场景,强度是远超这样的国家标准的,自己所在企业原本就是按照高于这个标准在做动力电池测试,“现在变成强制性标准,(对企业来说达标的)问题不大”。
4月21日,宁德时代在首个超级科技日发布了钠新电池、骁遥双核电池、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宁德时代国内乘用车、商用车首席技术官高焕宣称,2020年,宁德时代就把新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作为自家电池的标准。
仅仅几天以后,4月27日,宁德时代就获得了两张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检测报告,成为国内首家通过新国标的企业。送检产品是麒麟电池,检测报告由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中汽中心新能源检验中心颁发。
“目前,铁锂电池是主流,铁锂的安全性相对是有保证的。三元产品目前还在正常出货的,仅剩下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目前三元电池是6系中镍(电池中正极材料里镍、钴、锰三种元素的摩尔比例为6:2:2,通常用NCM622表示),安全性还可以。”瑞浦兰钧动力电池副总裁张小聪向《轩辕商业评论》表示。
来自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国内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82.3%,同比增长97.0%;三元锂电池占比17.7%,同比下降11.6%。新国标的发布,可能会推动三元锂电池份额继续回落。
03
希望动真格
亦有不愿具名的动力电池企业人士告诉《轩辕商业评论》:“以前的产品肯定不能完全满足国标,新国标应该适用2026年7月后出货的产品。”
“高安全、低成本、高性能”本就是动力电池发展中的不可能三角,至少目前来看还是如此。新国标将安全标准提升,在性能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必然需要承担成本的上升。
为了满足新国标,车企可能需要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例如,强化底部防撞梁,增加阻燃材料,优化热管理系统等。
由此可能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以前偷工减料、技术水平低的电池企业就此下线,电池行业洗牌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二是,电池企业和车企消化不了的成本转移到消费者头上,结果就是新车涨价。
但是,《轩辕商业评论》了解到,业内也担心车企、电池企业有“应急预案”,哪怕不能满足新国标,也会找出很多理由,拿到强检报告。
这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说:“估计很多人听了不开心,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用中国消费者,包括政府监管机构极大的容忍度、容错率换来的。”
现在,动力电池新国标必须迫使车企从续航竞赛转向安全优先,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标准的升级,更是一次及时的纠偏,要把新能源汽车从偏离安全的道路上拽回来。
此间观察人士表示:“我感觉发布了一个2026年7月实际上做不到的标准,但是,如果(新国标)能让动力电池安全性提高哪怕百分之二三十,也算是有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