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0%。政府大力推广充电桩建设,很多人选择新能源车时,"充电比加油更便宜"也是一大考虑。然而,如今却有不少新能源车主向我们反映,公共充电桩收费在悄然上涨,一些商场里部分时段的充电桩收费甚至超过2.5元/度,让人直呼"充不起"。
最近,新能源车主王女士发现,在虹桥天地商场,自己经常使用的壳牌充电桩,充电费已经"三级跳"。"最早1元多,后来是2.2元/度,现在2.49元/度,调过价格以后,我觉得价格高的离谱。"
王女士算了笔账,充电桩的收费从最早的1.2元/度涨到现在的2.49元/度,以一辆电池容量70kWh的车型计算,充满电的费用从84元飙升至175元,涨幅超100%。不少新能源车车主抱怨,这充电费都快赶上油费了。
那么充点费到底为啥涨价呢?壳牌充电站工作人员就充电费用问题作出解释,指出当前运营场地并非企业自有,而是向虹桥天地租赁使用。由于场地提供方在基础电费定价上设置了较高标准,加之场地租赁费本身存在溢价成本,多重因素叠加,最终导致充电服务的加价。
据了解,充电桩平台收取的费用,通常由电费和服务费组合而成。国网电力给出的工商业用户分时电价均价在0.7元/度到0.9元/度,且保持稳定。之前,该商场壳牌充电桩的电费价格是1.5元/度。对此,商场给出书面说明表示,2021年至今,他们的场地租金并没有变化,至于充电收费涨价则是由壳牌决定的。
一位新能源车主提供的充电费详细构成显示:壳牌充电桩充电费由1.5元/度的基础电费与分时段服务费组成,夜间服务费为0.49元/度,白天则上调至0.99元/度。照此推算,日间充电综合单价为2.49元/度。
接到车主投诉后,闵行区市场监管局随即展开调查,查实壳牌在该商场的充电桩收费超过了规定允许的上限。闵行区市场监管局新虹市场所副所长申宇杰表示:“充电站收取的1.5元/度电费已突破政府指导价上限,该收费标准超出上海市发改委关于'充电服务费不得超过国网基准电价10%'的硬性规定。”
目前,闵行区市场局已要求壳牌方面联系消费者进行退款。截至2025年5月7日,已完成91%的消费者退款。而虹桥天地壳牌充电桩的收费标准,也从2.49元/度,降到了2.38元/度。其中,基础电费从1.5元/度降到了1.08元/度。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服务费却悄悄涨了上去。比如,6点到晚上10点的充电费是2.3元/度,其中基础电费为1.08元/度,而服务费甚至高过电费,达1.3元/度。
壳牌充电站工作人员在回应收费争议时坦言,在现行定价体系下,基础电费部分已完全丧失盈利空间。为维持充电站正常运转,企业不得不通过动态调整服务费的方式实现平衡收支。
根据本市充电服务费实行的政府指导价,服务费上限为每千瓦时1.3元。也就是说,壳牌目前的服务费定价,实际也已处于上限。记者走访发现,类似情况并不仅限于一个品牌,多家公共充电桩的收费都在今年上调了,部分充电桩高峰时段收费涨幅达50%以上,核心商圈普遍涨到1.5元/度至2.5元/度。一些商场里同时入驻有多家充电桩的,车主就会用脚投票,收费相对实惠的,一个空位都难寻,而收费高的就少人问津。
近年来,伴随新能源车的发展,充电桩企业也忙着抢占市场,还一度打起"价格战",将服务费压至0.1元/度。而现在,企业到了开始追求回报的时候。此时,对于一些违规涨价,或者巧立名目用所谓服务费、占位费等名义实施涨价的行为,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大监管力度。
汽车行业分析师曾志凌指出,当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跨越早期"跑马圈地"的规模化扩张阶段。他建议一方面加速推进多维度资源,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来增强市场竞争,最终依托市场机制,优化实现充电服务价格的理性回归。
充电收费上涨背后,是行业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转型阵痛。对于本就有"电量焦虑"的新能源车主而言,充电成本如果持续攀升,那显然会对新能源车的继续推广带来挑战。要坚定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信心,需要车企和充电桩企业不断强化研发、提高充电性能、改善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