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豪华车,中国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奔驰、宝马、奥迪——这三个品牌几乎成了“尊贵身份”的代名词。但你可能不知道,韩国也有一个被称作“宾利”的豪华品牌:捷尼赛思。它曾是韩国本土年销十几万辆的“国民豪强”,甚至敢叫板BBA。可当它带着无人机表演、71万/台的营销预算闯入中国市场时,却遭遇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惨烈结局:4年亏损30亿,年销量低至1328辆,甚至自家员工都不愿掏腰包支持。这到底是品牌实力不足,还是中国市场太难搞?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一、高开低走:
捷尼赛思刚入华时,确实下了一番狠功夫:无人机灯光秀、顶流明星代言、一线城市地标广告轰炸……营销阵仗堪比好莱坞大片。但问题在于,豪华品牌的根基从来不是营销预算,而是历史沉淀和用户心智的长期占领。奔驰有百年工业革命的荣耀,宝马有赛道基因的加持,而捷尼赛思呢?它诞生于2015年,连现代汽车的“亲儿子”都算不上——说白了,它就是个“突然冒出来的新贵”。
一位网友调侃道:“你让我买宾利,我信;你让我买一个连历史故事都说不全的品牌,我凭什么买单?”这话虽然直白,却道出了问题的本质:豪华品牌的溢价能力,靠的不是配置堆砌,而是文化认同和情感链接。捷尼赛思的G90、GV80等车型虽然设计大气、用料扎实,但面对BBA几十年积累的“身份象征”标签,消费者根本不会考虑“性价比”——他们要的是“开出去能被认出来”的安全感。
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过去十年,BBA在华深耕渠道、完善售后、培养用户习惯,早已形成“买豪华车=买BBA”的固有认知。而国产品牌也不再是“低端代名词”,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凭借智能配置和极致服务,直接抢夺了豪华品牌的年轻用户。在这样一个存量厮杀的市场里,捷尼赛思连19家4S店都撑不起,还怎么和600家门店的奔驰竞争?
更尴尬的是,它的定价策略也显得“用力过猛”。以G90为例,起售价超过80万,但配置和BBA旗舰车型相比并无明显优势,甚至被网友戏称:“花80万买个‘韩版5系’,值吗?”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直接把潜在客户逼向了两个极端:要么选择更成熟的BBA,要么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国产豪华车。
二、服务短板:
豪华品牌最怕什么?不是车不好,而是用户用着糟心。捷尼赛思的售后服务体系堪称“灾难现场”:截至2025年,全国仅19家门店,且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这意味着,很多车主遇到小故障都得跨省维修。有车主吐槽:“车子坏了,厂家让我拖到重庆修,运输时间就得好几天,耽误事不说,心情直接崩了。”
反观BBA,全国600+4S店,保养、维修、换件几乎“随叫随到”。这种服务差距,直接拉大了用户体验的鸿沟。一位业内人士直言:“豪华车的用户最怕麻烦,你连基本的售后都做不好,还谈什么品牌忠诚度?”
更讽刺的是,捷尼赛思在韩国本土年销十几万辆,但在国内却连自家员工都不愿购买。这种“内部都不认”的现象,暴露了品牌真正的致命伤:它既没有足够的本土化诚意,也缺乏打动中国用户的独特价值。有网友调侃:“连现代汽车的员工都不愿意买,你还指望我们普通老百姓掏腰包?”这话虽然刻薄,却直击要害:一个连自己人都不信任的品牌,凭什么让消费者买单?
三、豪华品牌:
奔驰、宝马的成功靠的是百年工业底蕴,而捷尼赛思试图用“高配置+高营销”走捷径,最终被市场打脸。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豪华品牌的光环,需要时间、历史、文化共同打磨。捷尼赛思的失败,本质是它低估了用户对“品牌价值”的执着。
如今的中国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他们既不迷信外资品牌,也不盲目追捧新势力。谁能在产品力、服务、价格上给出最优解,谁才能赢得市场。捷尼赛思的30亿亏损,恰恰证明了一个道理:在存量市场里,光靠砸钱和讲故事是行不通的。
写在最后:
捷尼赛思的故事,像极了一个警示录: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没有深厚的品牌积淀、完善的本地化运营和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再炫酷的设计和营销,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但问题是:豪华品牌的光环,是否真的无法复制?如果捷尼赛思早生十年,它能否抓住那个增量时代的红利?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用户主权时代”,任何品牌想要成功,都必须学会“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