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车展之后,车企们变了,变得谨慎和保守、爱谈安全了。
智驾营销一脚急刹,汽车行业对智驾的宣传有所收敛,一方面有工信部为过度的智驾宣传画下红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智驾事故警醒用户:不要再过度依赖辅助驾驶。
上海车展过后,车企对智驾的宣传愈发收紧,线上产品介绍页通通“雪藏”智驾,更换为辅助驾驶的描述,在很短的时间内,小米、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完成了辅助驾驶介绍调性的对齐。车企高管们,也尽可能不在公开场合和视频内容里提到“智驾”二字。
有小米SU7用户反馈,最新的系统版本中,原来的智驾按键已经改名为“辅助驾驶按键”。
不过,鸿蒙智行官网目前仍保持原样,部分车型的介绍依旧是“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字眼,并在底部的小字注解上写明“仅为辅助驾驶而设计,并非自动驾驶”。
新能源汽车不谈机械,脱离了传统燃油车核心“三大件”舞台,以智能为方向,开辟出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个核心。然而,随着智驾营销被踩下刹车,智能化的核心没了一半,一下子把新能源汽车“打回原形”,如何给线下看车用户一个“非买不可”的理由,恐怕更有难度了。
小通去到各大新势力门店,看看不着重宣传智驾之后,销售人员要用什么来打动客户,对于“智驾”到“辅助驾驶”的降级,客户购车的心态有没有产生变化?
小米“智驾”变“辅助”,华为小鹏在“逆行”
看完了几家造车新势力以及传统品牌的官网描述,小通发现,大多数品牌已经更改了关于“智驾”的描述,改为统一的“智能驾驶辅助”。除此之外,像城区智驾、遥控泊车、记忆泊车智驾等描述都添加了“辅助”二字。
如小米SU7 Pro/Max,其搭载的Xiaomi HAD(小米智驾Max)改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小米智驾Pro),改为“小米辅助驾驶Pro”。
理想汽车和蔚来汽车的官网也采用了“辅助”的描述,不过这两家品牌的辅助驾驶在产品描述中权重比较低,一般放在产品介绍的末尾,理想汽车对智能辅助驾驶的介绍只停留在小小的卖点汇总格子里。
没错,如果你不是冲着智驾去看这些车的话,有可能很难发现智能辅助驾驶方面的描述。
而鸿蒙智行和小鹏汽车的官网,还留着“AI”和“智驾”的字眼,车位到车位、自动泊车功能的描述也都在,不过大家都比较守规矩,因为都没有往无人化、自动化宣传,也没有脱手驾驶之类的场景演示。
的确从线上官网宣传页来看,车企都保守了许多,即便是实力位于第一梯队的造车新势力,都为智驾抹上了一层“辅助”的颜色。
毕竟,现在看个车只要上去官网看一下详情页、参数配置即可建立相对全面的产品认知,参数是什么概念、有什么意义并不重要。
但不同于电机功率、电池度数这些可以靠数字呈现的参数,智能辅助驾驶的能力只能通过功能、场景支持的数量、芯片算力+传感器数量,以及具体的使用里程来尽可能量化。
因此智能辅助驾驶在线上的宣传只能是一场“玄学”,看谁更敢用,看谁更支持厂商的技术成果。但很显然,智能辅助驾驶如此营销,消费者无法清楚认识智能辅助驾驶的上限,而且在“家家都是第一”的调性之下,更容易加剧误导。
所以线上产品/技术描述更需要第一时间“刹车”,不争“第一”,只争安全,“智驾”转为“辅助驾驶”听起来更像是降级,技术本身并没有退步,其目的就是要给消费者“降温”。
那么,线下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不再谈智驾,销售人员讲起了“新故事”
五一小长假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去线下看车的客流明显少了很多,位于广州天河区的美林天地·LIVE,造车新势力汇聚,但具体到各家门店,只有零零星星的客人来看车。
小通假装第一次了解新势力汽车,让店内的工作人员自行介绍产品,不给引导,看看他们如何呈现车辆卖点。
虽为智能辅助驾驶的第一梯队,而且可商用的L3自动驾驶技术也不远了,但鸿蒙智行的销售人员介绍起来还是相对克制。以问界M8为例,在小通说明了购车需求之后,销售人员开始介绍起了问界M8的投影大灯、零重力座椅,以及内部空间、设计等。
他还给小通展示了最新的隔空开门功能,直到提起智驾,才开始介绍智能辅助驾驶方面的能力。
对于近期“不让吹智驾”的说法,销售人员认为没有这回事,购买鸿蒙智行车的客户几乎都选配了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包,宣传时克制一些,但不妨碍方案做得好。
随后,销售人员还是提醒了我一声,这些是辅助驾驶,用的时候要好好监督。
小米汽车销售人员在向小通介绍SU7 Max时,比较用力地介绍了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的能力,强调了几次“行业第一”,似乎想让小通对小米的智能辅助驾驶放心。
尽管介绍的时候有些夸大的情绪,但销售人员也是基于小通要求下进行的,同时他也提醒小通使用的时候注意监管和观察,而且购车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用车需求,不建议为了智驾去买车。
看到小通走进店内,极氪的销售人员很热情地接待并介绍了他们最新的SUV车型7X,重点说明了极氪7X的座舱智能和整车安全,比如极氪AI语音助手EVA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可以结合DMS检测驾驶员状态,主动调节车辆的空调出风口等。
对于智驾,极氪销售人员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车顶上的激光雷达更多是为主动安全服务,现在的智能辅助驾驶并不成熟,现阶段买车还是要多关注座舱、设计和底盘本身。
他还说:“如果实在不想开车,那你打个车就好了。”
有同样观点的还有理想汽车的销售人员,虽然即将上市的智驾焕新版都标配激光雷达,但不同版本的芯片算力和算法都不一样,标配激光雷达,主要是为了主动安全考虑。
禾赛科技CEO李一帆也曾说过,激光雷达融合方案更多是安全的兜底,本质上不是为更高阶的智能辅助驾驶而生。那些能做到高速刹停的AEB方案,基本都离不开激光雷达。
理想汽车的销售并没有把大量时间放在智能辅助驾驶的介绍,并不是因为“风口浪尖”,只是因为智驾并非理想汽车最重要的卖点,座舱交互、家用车标杆、音响和底盘,这些才是理想立足新势力销量TOP5的理由。
小通还发现,无论是问界还是小米,车机内的智驾功能描述都被改为了“辅助驾驶”。
此外,蔚来的销售人员也主动提了一点辅助驾驶相关的功能,但同样不是作为一辆车的核心卖点去介绍。
之前小通参加比亚迪兆瓦闪充体验会时也有讨论过类似的问题,因为比亚迪的智驾比较特殊,方向盘上的智驾按键用的中文,尾部也有“天神之眼”的标识。对于后期要不要召回并更换按键和标识,相关人士表示看进一步通知。
总体来说,收起了智驾的锋芒,造车新势力远不至于“无话可说”,智能辅助驾驶照旧介绍,只是优先级不再那么高。除了智能辅助驾驶,新能源汽车还有许多值得夸耀的,像小米的“人车家生态”、极氪的安全、理想汽车的座舱智能等等,智驾还不足以成为决定新能源汽车生死的因素。
智驾淡然“退场”,车主们反而“无所谓”?
对于智驾营销的“降级”,来看车的客户似乎“毫无波澜”。
同样抽空来店里看车的阿成(化名)十分关注新能源汽车,打算换掉开了9年的油车,所以来这里体验不同品牌的新能源车,并做一下对比,尤其是空间、内饰用料,还有新能源汽车最擅长的智能功能。
这里的“智能”,阿成仅特指座舱的智能,他看过很多网上的智驾车祸新闻,也刷到过一些开着智驾睡觉的视频。
“智驾厉不厉害我看不出来,我只知道把方向盘和踏板不能交给汽车。”
智能辅助驾驶对他而言属于新能源汽车的加分项,日常几乎不会用,但车企能免费给,他很欢迎。“智驾”变成“辅助驾驶”,并不会影响阿成购车。其余到店看车的客户,更多的只是询问用料、动力,以及纯电和混动的购买建议之类的,对智驾并不“感冒”。
“的确有一些客户会问出‘能不能让车自己开’的问题,最后只能建议不要脱手驾驶。”一名极氪销售人员无奈地表示,现阶段所有辅助驾驶都无法做到完全的脱手,如果一定要“车坐不开”,只能建议晚几年再买车。
写在最后
通过这次走访,小通发现,造车新势力的门店销售不至于对智能辅助驾驶闭口不谈,但描述保守了许多,没有给人一种可以脱手驾驶的暗示。
甚至,如果你不问,部分品牌的销售不会主动提起。
的确,智驾宣传踩下刹车之后,线上和线下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智能辅助驾驶不是一辆车的全部,销售人员也不再用“我的车智驾更好”来招揽客流。回归理性,综合产品力和品牌力才是一款车制胜的关键,不依赖“高阶智驾”,问界M8也在5天劳动节小长假里,获得超22000份订单。
有工信部划红线,以及消费者重新建立对智驾的认知,可以预见,短期内智能辅助驾驶的宣传都不会大幅脱离于技术和能力,小通认为这是好消息。随着汽车智能化不断深入,智能驾驶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来临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快。
然而这并不代表智驾营销可以走在技术前面,道路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人车共驾的关系还会长期存在,夸大宣传智驾无疑是提前消耗市场信心。好在,现在的车企逐渐“睡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