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动汽车Atom横空出世,真的是“毛熊变身钢铁侠”,还是说,这只是“套娃”式的障眼法?
Atom电动汽车在莫斯科街头一亮相,那叫一个吸睛!
可你细品,这“俄罗斯制造”的标签背后,是不是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
说白了,这车的核心部件,从电池到电子控制系统,几乎都贴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
这不禁让人想问:俄罗斯的汽车工业,到底行不行?
要说俄罗斯汽车工业的底子,那真是一言难尽。
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就对俄罗斯实施了制裁,这下好了,俄罗斯汽车企业想搞点高科技,门儿都没有!
进口零部件?
呵呵,价格蹭蹭往上涨,产量哗哗往下掉。
就拿“国民神车”拉达来说,一直靠着进口零件撑场面,你说尴尬不尴尬?
再说说Atom的“亲爹”——卡玛公司。
这家公司可不是什么老牌车企,而是一家由投资公司和技术公司攒起来的“新势力”。
成立的初衷是好的,想推动俄罗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嘛!
可问题是,卡玛公司缺的就是技术积累。
这就像盖房子,地基都没打好,就想盖摩天大楼,你觉得靠谱吗?
普京大帝也不是吃素的。
他早就把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当成了国家战略,希望能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高科技领域也露一手。
又是补贴,又是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那是杠杠的!
光靠政策扶持,就能把电动汽车产业搞起来吗?
恐怕没那么简单。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中俄新能源汽车合作了。
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卖得越来越火,俄罗斯也想和中国企业在电池技术、充电设施等方面搞点合作。
这本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俄罗斯能得到技术和产品,中国也能扩大市场。
中国现在限制电池技术出口,这就像给俄罗斯戴上了“紧箍咒”,想成为真正的电动汽车生产国,恐怕有点悬。
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制造”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
一方面,他们觉得中国产品性价比高,用起来也挺顺手;又担心过度依赖中国,会丢了国家自主性和民族自豪感。
你品你细品,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心理?
俄罗斯搞电动汽车,说白了,也是想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一直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普及,对石油的需求肯定会减少。
俄罗斯如果还抱着老一套不放,恐怕迟早要吃亏。
俄罗斯能源转型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这个国家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太深了,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还要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
这就像一场豪赌,俄罗斯能不能赌赢,还真不好说。
俄罗斯发展电动汽车,是一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豪赌。
成败与否,将决定它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那么,俄罗斯的未来会怎样呢? 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