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又一首富秘密造车
来源:贵阳晚报 2025-05-06 22:22:15
大字

作者 / 莫 莉

设计 / 柴文静

刚用火箭把未婚妻送上太空,这位科技巨头又要整活儿了。

2025年4月,当全球汽车业都在特朗普的汽车关税战中晕头转向时,一场新的跨界暗战已在底特律的汽车工厂里悄然打响。前世界首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正通过秘密投资电动车企Slate Auto,向老对手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帝国发起迂回突袭。

不同于马斯克“高举高打”的路线,贝索斯选择了一条更隐秘的路径:以2.5万美元的“国民电动皮卡”切入市场,用“低价车+高利润配件”的模式,试图复制亚马逊“飞轮效应”的商业神话。

这场首富间的较量,不仅是商业逻辑的对撞,更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期的深层博弈——当特斯拉陷入增长瓶颈,Rivian市值缩水超80%,贝索斯能否用“美版五菱宏光”改写游戏规则?

01

“美版五菱宏光”

2022年,当特斯拉和Rivian以高端车型巩固市场地位时,贝索斯悄然将目光投向了另一条赛道——人人都能买得起的平价电动车。

通过家族办公室,贝索斯秘密资助了一家名为Slate Auto的初创公司。这家公司脱胎于亚马逊前高管杰夫·威尔克(Jeff Wilke)创立的制造业孵化器Re:Build Manufacturing,最初以“Re:Car”为代号。从命名到团队,均带有了浓厚的亚马逊基因。

Slate Auto的首款产品直指马斯克软肋——一款售价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万元)的两座电动皮卡,价格仅为特斯拉Cybertruck的40%。

知情人士透露,其首设计灵感来自福特Model T和大众甲壳虫,目标是成为“美版国民神车”。

福特Model T曾开启了美国汽车大众化的时代,让汽车从奢侈品变为大众消费品;大众甲壳虫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亲民的价格,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Slate Auto想借鉴这两款经典车型,试图重现汽车大众化的辉煌。目前,Slate已经在其加州长滩租赁的设计工作室中向投资者展示了概念验证车。

低价入场只是序曲,真正的杀招藏在生态闭环里。与特斯拉“先高端后下沉”的策略不同,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在于——低价车+高利润配件。

Slate Auto并不单纯依赖卖车盈利,而是想以低价车型吸引消费者,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让车主对车进行个性化改装或者升级,而这些升级件均由Slate提供,而这些有着非常高的利润。

其计划推出的定制化服务范围广泛,包括定制化车衣、智能车载设备、开关按键、扬声器、USB接口,甚至还有宠物安全带等。

此外,Slate Auto还打算成立一个“Slate University”平台,教用户学习如何维修与个性化升级自己的车辆。

相关人士透露,Slate车辆基础款利润率仅5%,但定制化车衣、智能座舱升级包等配件毛利率高达60%。

这种模式是不是很耳熟?是的,这与小米汽车的“生态化反”异曲同工。

2024年小米SU7上市时,雷军曾因售卖1999元的车载冰箱被调侃“卖配件送车”,而Slate Auto更进一步:其注册的“We Built It, You Make It(我们造车,你们定制)”商标,覆盖200余种配件,甚至计划开放车辆API接口供开发者定制功能。

贝索斯还想将供应链“亚马逊化”。

Slate Auto采用亚马逊的“需求预测算法”,将零部件库存周转率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其洛杉矶保税仓引入机器人分拣系统,使物流成本降低28%。更关键的是,Re:Build Manufacturing将在全美布局的12个“微型工厂”,可实现区域化柔性生产,将交付周期压缩至72小时。

这并非贝索斯第一次涉足汽车圈,此前他已经通过亚马逊对Rivian进行了投资,Slate Auto算是其在电动车领域最直接的投资。虽然贝索斯未亲自参与Slate日常运营,却为其注入了强大的“钞能力”。

2023年,Slate完成1.11亿美元A轮融资,贝索斯家族办公室负责人梅琳达·刘易森 (Melinda Lewison) 进入董事会;

2024年底的B轮融资中,洛杉矶道奇队老板马克·沃尔特(Mark Walter)等超级富豪加入,公司估值飙升至近12亿美元。

同时,Slate Auto还秘密招揽了数百名员工。这些员工不少来自福特、通用汽车、Stellantis,甚至还有哈雷戴维森等汽车行业巨头。他们的加入,为 Slate Auto 带来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技术。

Slate计划于2026年底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启动量产,但工厂选址和产能细节仍未公开。

02

宿敌的全面战争

贝索斯造车,剑指马斯克,这对“硅谷冤家”的竞争早已超越商业范畴。

2000年成立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与2002年诞生的SpaceX,分别代表了两种太空探索哲学。贝索斯坚持“步步为营”,主张先建立月球基地再进军火星;马斯克则崇尚“激进创新”,声称“跳过月球,直扑火星”。2025年1月,贝索斯公开反驳马斯克的“火星优先论”,强调登月计划不应中止。

两人的“梁子”则结得更早一些。

早在2004年,贝索斯曾应马斯克的邀请参观SpaceX,当时的友好互动并未持续太久,很快两人的关系就转变为针锋相对。

马斯克对贝索斯没有邀请他参观蓝色起源颇有怨言,而贝索斯虽表示愿意邀请马斯克,但马斯克在参观蓝色起源时却对贝索斯提出了警告,涉及到一些他认为“愚蠢”的航天项目,两人从此不对付。

此后,蓝色起源与SpaceX在NASA合同上的争夺更是火药味十足——前者拿下34亿美元月球着陆器订单,后者则凭借“星舰”试射抢占媒体头条。

随着事业的发展,两人的竞争愈发激烈。

马斯克凭借 SpaceX 在火箭发射和火星殖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赢得了广泛赞誉;而贝索斯则通过亚马逊在电商领域的统治地位以及蓝色起源在航天领域的不断探索,展现出强大的实力。

当SpaceX的星舰与蓝色起源的新格伦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隔空对峙时,他们的地面战争也进入新阶段。

在“地面战场”汽车领域,两人的较量同样激烈。

通过垂直整合与直销模式颠覆传统车企,马斯克用17年构建特斯拉帝国,证明电动化可行,并将电动汽车推向了主流市场,改变了整个汽车行业的格局。

如今,贝索斯则试图以亚马逊的供应链优势与生态思维破局。Slate Auto的“低价车+高利润配件”模式,与特斯拉形成差异化竞争,但其缺乏自研三电技术的积累,可能重蹈Rivian产能爬坡困难覆辙。

贝索斯入局汽车行业的这一时间点,正是特斯拉陷入困难时期。深深卷入政治的马斯克,连累到了特斯拉。除了股价暴跌,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的表现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其汽车交付量同比下降13%,仅为33.67万辆,同时汽车业务收入也减少20%。

趁其病,要其命,商人贝索斯投资 Slate Auto 固然是从商业布局的角度出发,不可否认的是,在电动汽车这个赛道上,他与马斯克再次站在了对立面。

在社交媒体上,两人的对战也不断升级,马斯克曾以轻蔑的语气调侃贝索斯的蓝色起源未能制造出可靠的航天器,而贝索斯则反击称马斯克的火星计划不切实际,甚至建议他先去珠穆朗玛峰生活一年。

当然,商业世界并非只有竞争和“对骂”,偶尔也会有合作的可能。此前,这对“冤家”曾共同投资一家名为Neuralink 的公司,致力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开发,试图将人类大脑与计算机直接相连。

03

因为首富所以造车

全球范围内,造车与首富,似乎成了一对共生关系。

因造车而成为首富,马斯克便是典型代表。2018年,马斯克在特斯拉濒临破产时睡在工厂地板上,用Model 3的产能奇迹上演绝地反击。从电动汽车制造切入,逐步构建起涵盖能源、交通、太空探索等多元领域的商业帝国,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汽车的认知,他也让自己一跃成为全球首富。

至2021年10月,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美元,根据彭博实时富豪榜排名,马斯克以2520亿美元位居首位,超过第二名贝索斯的1930亿美元,稳居全球富豪榜首位。马斯克也创造了“造车造出首富”的传奇。

而那时的贝索斯,正因亚马逊增长放缓黯然退居次席。

时移世易。2025年,特斯拉毛利率从巅峰期的30%跌落至18%,股价4月更是崩盘暴跌40%,市值蒸发近4万亿元人民币。马斯克个人净资产缩水超1300亿美元,单日财富蒸发300亿美元的纪录刷新全球富豪史。

反观贝索斯,凭借亚马逊的供应链优化和云计算业务复苏,以“守擂者”姿态重夺王座。

此刻的造车布局,正是其巩固商业帝国的关键落子——不同于马斯克“All in造车”的孤注一掷,贝索斯选择以家族办公室进行分散投资,既规避风险,又能撬动汽车业变革红利。

因造车成就的首富还有雷军。

2025年2月,小米集团市值突破1.4万亿港元,雷军的财富估值也已接近4400亿元,凭借小米汽车年交付50万辆的预期以及高端手机份额超20%等成绩,雷军喜提“1小时中国首富体验卡”。

与特斯拉不同,小米选择“性价比+生态协同”路线,通过投资490家供应链企业实现70%核心部件自研,并以澎湃OS打通手机、汽车与智能家居。这种“硬件+软件+服务”的铁人三项模式,被视为对传统车企的降维打击。

还有不一样的逻辑——一些人在成为首富后,选择跨界进军汽车行业,越南首富潘日旺(Pham Nhat Vuong)便是如此。

潘日旺的造车故事更像一场豪赌。其创立的VinFast成立于2017年,靠母公司Vingroup输血25亿美元,2023年以SPAC方式登陆纽交所,市值一度超8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53亿元),市值一度超越福特。

然而,因过度依赖本土补贴、品控问题频发,VinFast在美国因软件故障大规模召回,被YouTube博主评为“最差汽车”,后股价暴跌超90%。

潘日旺的野心是复制特斯拉的资本神话,但“越南制造”的技术短板与品牌信任危机,让这场赌局充满不确定性,或者基本没有获胜的可能。

如今,贝索斯也踏上了这条首富造车之路。

与潘日旺相比,贝索斯的策略更显老辣,通过Slate Auto试水汽车制造,同时保留对Rivian的投资,形成“双线押注”。

与马斯克和雷军更有不同,贝索斯在电商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后,此次投资造车更像是他多元化商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他试图通过投资Slate Auto,借助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东风,开拓新的商业版图,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04

前路几何

当资本狂欢遭遇产业寒冬,真正的考验刚刚开始。

Slate Auto的横空出世,恰逢全球汽车业最微妙的时刻:中国新势力阵营围堵、欧美汽车市场裁员惨烈、特朗普的疯狂关税扑朔迷离……

行业分析师指出,Slate Auto的2.5万美元定价并非噱头。通过将车辆电子架构简化至3个域控制器(特斯拉Model 3为5个),取消激光雷达和Orin芯片,其BOM成本可控制在1.9万美元以内。配合亚马逊的流量入口,又传闻称Slate车型将优先上线AWS车载服务,其获客成本仅为Rivian的1/7。

这种“成本屠夫”,对其他车企而言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但是,外界对于Slate Auto也不乏质疑声。

怀疑者表示,Slate Auto最大的软肋在于:2.5万美元定价需年销50万辆才能盈亏平衡,而美国电动皮卡市场总容量尚不足30万辆。

贝索斯的解法是“以空间换时间”——通过Re:Build Manufacturing的墨西哥工厂进军拉美市场,同时与东南亚网约车平台Grab洽谈10万辆订单。

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30年全球低价电动车市场将达2万亿美元规模,而目前尚无领军者。正如20年前亚马逊用Prime会员制重塑零售业,贝索斯试图用“硬件订阅+软件服务”再次定义汽车业。

显然,这场豪赌的背后,是首富对产业趋势的冷酷计算。

“马斯克用电动化证明了自己,贝索斯要证明的是:汽车终将成为亚马逊生态的又一个入口。”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如此评价。

当造车成为首富的“标配”,胜利或许不再属于最快或最强者,而是那些能在泡沫中坚守长期主义、在全球化中跨越文化鸿沟的“幸存者”。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