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销售数据,除了奇瑞,吉利,比亚迪和长城等传统大企及时发布以外,造车新势力在数据发布方面,似乎也更为积极。
虽然很多车企的同行说,四月份中国车市的整体表现,其实并不乐观,因为各个品牌之间不仅卷价格,还开始卷发布会了。但是我们看造车新势力发布的数据,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上图估计是零跑汽车做的榜单,在五月第一天就及时发布出来了。从上面的数据看,不仅零跑表现抢眼,4月销量突破四万大关,就是小鹏理想,也是依然开挂,4月销量都超过3万。
就是小米汽车,虽然四月初就因为恶劣的交通事故,导致网络上出现大面积的负面舆情,但是这些负面,或者说频繁的交通事故,似乎并没有影响小米粉丝对小米汽车的热情。小米4月份交付竟然接近三万大关。
消费者到底是为什么买车?这道理,现在好像讲不清楚了。
就4月份造车新势力的销售数据,和一位汽车行业的业内人聊天时,他的观点,却非常出乎我的意外。他说,造车新势力,看似一片欣喜,其实也是未必。
我说,销量数据摆在那,传统车企那么努力,就是卖不起来。人家新势力上来就呼呼月销多少万,还有什么值得质疑的吗?
那位朋友就给我列举了造车新势力数据抢眼的一些真实原因。
造车新势力销量好,只有两个秘诀。
第一,就是销售网点特别多,尤其在一些市场容量大的头部城市,造车新势力的销售网点,几乎遍布城市核心商圈的主流商厦一楼,很多一线城市的主要商厦,似乎已经变成了汽车城了。
新势力的城市销售展厅,不仅位置好,而且数量好多。我就在一个城市流量最好的商厦一楼,竟然看见一头一尾两个鸿蒙智行的展厅。这种操作,简直不可思议。
第二,就是广告特别多。
如果我们关注新能源汽车,我们会发现,不仅在城市核心商圈的线下,就是在汽车垂直网站,还有一些热门的APP上,包括城市住宅楼的电梯,高铁站,候机楼,只要是人流大,曝光效果好的区域,我们一定会看到很多造车新势力的广告。
有个人说,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竟然看到一个新势力投放了一条街的广告。这种传播手笔,显然不是传统车企的做法。
有人就会问,做任何销售,渠道总是为王。销售网点多,广告投放多,难道不对吗?
销售网点多,当然是所有品牌都追求的,广告投放也是所有品牌必须要考虑的。但是,不管是网点,还是广告,对于一个正常的企业来讲,他的的投入,一定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比如网点,不仅要考虑展厅的位置和流量,更要考虑展厅的成本,和分摊到单车道盈利空间。传统车企为何不敢在城市核心商圈密集的租城市展厅,因为成本实在太高,根本无法做到持续经营。
城市商业中心的一楼商业铺面,销售的一般都是珠宝和奢侈品等高附加值的商品,这些商品溢价高,成本低,利润空间大。所以可以负担城市商业中心高额的场租。
但是汽车作为一个大宗耐用消费品,他的产品成本很高,产品溢价空间很少。
即便一些品牌溢价空间非常高的奢侈汽车品牌,如劳斯莱斯,宾利等,他们也只是在核心商圈做个展示点,而不是密集的布网。因为投入和产出实在不成比例。
但是造车新势力为何敢这样做呢?因为他们考虑的,只是短期的销量和市场声量,不仅企业他们没有想到长久经营,就是在产品上,他们也是简单急就。
所以我们能发现,这种以投机心态造车的企业,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上来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遍布城市核心商圈的展厅,因为广告多,因为展厅多,所以产品曝光就多。
而很多汽车消费者,对汽车消费者根本就缺乏基本的认知,他们认为,广告多,展厅多,就代表厂家实力强。厂家有实力,产品当然可以放心买。
当年有朋友买恒驰汽车的时候,我拉都拉不住啊。但是车还没交付呢,厂子就没了。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比比皆是。但是中国的消费者,似乎很健忘,也很大度。
所以,中国的资本,就特别喜欢进入汽车行业。因为前车之覆,从来都不是后车之鉴。那些看似光鲜的销售数据后面,我们能记得哪些品牌的那些产品的技术亮点?
除了冰箱彩电大沙发,似乎就只有AB柱消失术,和现在的每天有一撞,天天不重样了。
这实在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悲哀啊。
所以,看了上面新势力的那些数据,看似一片欣喜,其实呢?曾经的众泰,威马,恒驰,高合,哪吒还有很多我们叫不上名字的,不是也一样风光一时吗?
所以,买车,不要看销售榜单,听听汽车业内人士的真行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