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当“智驾”褪去神性光环: 中国车企的祛魅与觉醒
来源:贵州日报 2025-05-10 11:20:39
大字

近日不少新势力车企官网悄然将"智能驾驶"更名为"智能辅助驾驶",这个细微的改动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汽车行业激起层层涟漪。这个看似简单的名称调整,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从对智能驾驶的狂热造神运动,转向对技术本质的理性回归。这场祛魅之旅,正在重构中国汽车产业的价值观与发展路径。

一、神话破灭:智驾更名背后的认知觉醒

在智能驾驶发展初期,"无人驾驶"、"自动驾驶"等充满科幻色彩的命名成为车企营销利器。某品牌曾宣称其智驾系统"解放双手",却在用户手册用7页小字注明使用限制;某企业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准L4",导致消费者在高速公路上放手酿成惨剧。这些技术名词的滥用,本质上是将驾驶辅助系统包装成"电子神灵",用技术神话掩盖安全漏洞。

市场教育的严重滞后加剧了这种认知错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调查,超过60%的消费者无法准确区分L2与L4级自动驾驶的技术差异。某新势力车主在社交媒体坦言:"销售说这车能自己开,我才敢在高速上睡觉。"这种危险的认知偏差,迫使行业必须正视技术命名的严肃性。

政策法规的及时纠偏为这场正名运动注入推力。工信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明确要求,企业不得使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宣传。监管利剑出鞘,终结了技术名词的滥用狂欢。

二、祛魅时刻:造车本质的价值回归

汽车工业发展史本质是安全技术的进化史。从三点式安全带到ABS防抱死系统,从安全气囊到车身稳定控制,每个里程碑都建立在无数事故数据的积累之上。某德系品牌安全工程师曾说:"我们研发一个新系统,要用10年验证其可靠性。"这种对安全性的敬畏,在智能驾驶时代更显珍贵。

辅助驾驶系统的定位应该是"安全冗余",而非"驾驶替代"。沃尔沃研发的Pilot Assist系统始终强调"驾驶员必须保持对车辆的控制",这种设计哲学值得借鉴。技术发展需要遵循"渐进主义",某自主品牌CTO指出:"我们每代系统升级前,至少要完成1亿公里的虚拟测试。"

用户体验的优先级应当高于技术炫技。某车企取消方向盘电容传感器改为扭矩监测,虽然牺牲了部分交互科技感,但大幅提升了系统可靠性。这种务实选择,标志着行业从技术本位向用户本位的思维转变。

三、理性重构:智能驾驶的未来图景

技术伦理的边界需要明确划定。特斯拉Autopilot系统将警告提示从视觉改为触觉反馈后,驾驶员分心事故率下降40%。这个案例说明,人机交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之上。技术开发者不能扮演上帝角色,而应成为安全守护者。

行业协作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牵头制定的《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词汇》国家标准,为技术术语规范化奠定基础。车企、供应商、科研机构需要共建技术评估体系,建立统一的安全验证标准。

消费者教育需要创新范式。某车企开发的VR安全体验系统,让用户身临其境感受系统失效场景,这种沉浸式教育效果远超传统说明书。未来可能需要建立驾驶辅助系统操作资质认证,就像飞行员需要模拟器训练。

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城,矗立着一座刻有"安全不是配置,而是基因"的纪念碑。中国车企正在经历的这场正名运动,本质上是对汽车工业本质的重新认知。当技术祛魅完成时,我们迎来的不会是神话的终结,而是一个更安全、更可靠的智能出行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汽车将不再是科技宗教的祭坛,而是承载着人类出行梦想的理性方舟。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