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韩国媒体《今日财经》发表文章称,随着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负极材料的需求也在激增,但市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中国企业垄断的格局。中国企业控制了全球负极材料市场95%的份额,而韩国仅占3%左右的份额,在技术领先地位的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加强技术实力和供应链战略已成为当务之急。
业内人士表示,伴随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负极材料的需求也在大幅增加。
特别是,中国企业拥有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而韩国和日本企业的份额仍然有限。
据能源市场调查公司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今年1-2月全球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负极材料总装载量约为15.1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4.6%。同期,除中国以外的市场也保持稳定增长,装载量达6.2万吨,增幅达28.2%。
从各公司的份额来看,中国的杉杉和贝特瑞排名第一和第二,引领市场。他们为宁德时代、比亚迪、LG能源解决方案等全球主要电池制造商供应负极材料,确保了广泛的客户群。
尚太、凯金新能源、紫宸等其他中国企业的供货量也均突破万吨大关。
从国家来看,中国企业占据了整个市场的95%左右,占据了压倒性优势。中国企业通过不断扩大产能和技术开发来加强市场主导地位,同时还扩大硅复合正极材料等高附加值材料的应用,并加强与主要电池制造商的合作。
相比之下,韩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2.7%。虽然以POSCO Future M、大宇电子材料等为中心,与电池厂商的合作正在扩大,但仍被认为不足以克服中国企业的数量攻势和技术壁垒。
日本企业的份额为2%,据分析,日立、三菱等传统负极材料企业由于以现有客户为中心的保守运营,市场影响力正在减弱。
SNE Research强调,“近期美国对中国材料加征关税,价格竞争力正在动摇,韩日企业应通过生产基地多元化、确保高性能负极材料技术等手段,强化应对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