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一座城市能否成为人们发展的理想之地,有一个关键的衡量标准 —— 当地车企的数量。
车企云集不仅意味着这座城市的GDP增长潜力巨大,还会带来大量工作机会,吸引人口涌入,经济活跃度也会随之提升,就连房产也会更具保值性。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间的竞争堪称 “惨烈”。对内,各品牌疯狂内卷;对外,则持续保持强劲攻势,都想在这场激烈角逐中成为最后的赢家。
而哪个城市诞生的 “赢家” 多,哪个城市的经济就会更繁荣。有趣的是,当人们调侃 “再不努力只能买外国车” 时,或许没意识到,这看似玩笑的话语背后,是中国汽车品牌多年来的艰辛付出与不懈奋斗,才换来了如今的局面。
曾几何时,重庆被誉为中国的 “底特律”,是当之无愧的汽车第一城。2016年,重庆汽车年产量高达300多万辆,占全市GDP近三分之一。
巅峰时期,这里汇聚了20多家整车厂和上千家供应商,产业规模极为庞大。然而,盛极必衰,寒冬悄然降临。从2016年起,外资合资品牌凭借价格战,向国产车发起猛烈进攻。
当时,在消费者的认知里,汽车这种大件商品,国产就意味着低质低价,有钱就买 BBA(奔驰、宝马、奥迪),没钱才选择支持国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纷纷 “用脚投票”,重庆汽车产业的辉煌也逐渐黯淡。
到了2018年,重庆汽车产量近乎腰斩,大量国产品牌濒临倒闭。彼时,国内汽车销量前十的榜单中,国产品牌仅有三个,高端汽车市场更是被国外品牌牢牢把控。
但正所谓 “祸兮福之所倚”,当时出现的一条 “暗线”,却成为日后国产品牌走向辉煌的起点 —— 互联网跨界造车新势力涌现,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背后,站着无数行业大佬。
不过在当时,大多数人并不看好这些新势力。一方面,电动汽车名声不佳,不少企业被质疑是为了骗取补贴。
另一方面,欧美日韩等传统汽车强国的车企对这股新潮流反应平淡、态度保守,而国产品牌的激进尝试,在很多人眼中更像是背水一战,难以掀起大风浪。
对于重庆而言,若想在汽车产业找回昔日荣光,似乎只有豪赌电动汽车,在高端市场与欧美豪华品牌一较高下。
就在特斯拉进入中国生产的前一年,也就是2018年,阿维塔等新势力品牌在重庆成立,剑指高端汽车市场。
阿维塔堪称 “含着金钥匙出生”,它是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三大巨头合作的结晶。
长安汽车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深厚底蕴、华为在软件生态方面的强大实力、宁德时代在电池领域的顶尖技术,三者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这三家中国行业领军企业之所以携手合作,就是为了在新赛道上,凭借高端智能电动产品,打造一个世界级汽车品牌。这也成为重庆汽车产业突破合资和外资品牌围堵的关键。
重庆在关键时刻与企业共同押注未来,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无比正确。2024年,重庆汽车产量超过250万辆,同比增长9.4%,其中电动混动汽车产量近100万辆,同比增长90.5%,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近60个百分点。
曾经,提起重庆造汽车,人们想到的要么是倒闭的企业,要么是8万到15万的经济型用车;如今,重庆造已然成为高端汽车的代名词之一。
2024年,重庆生产的20万以上主流电池动力汽车占比接近一半,一年内提升了21.6个百分点。阿维塔更是与世界顶尖设计师合作,推出0系列车型,将重庆造汽车的价格推向70万的高度。
如今,在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各大商圈,新能源汽车品牌店熠熠生辉;道路上、停车场里,阿维塔、深蓝、起源、问界等重庆造中高端汽车随处可见,数量上几乎能与 BBA 相抗衡。
重庆造成功一雪前耻,成为中国新能源高端车的代表之一,充分诠释了 “合作才能共赢” 的道理。 走出寒冬的重庆,对这一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
2025年,重庆紧跟电池动力汽车发展大势,推出留人计划,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优惠政策,以及相对亲民的房价,诚邀各方人才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这背后,是汽车产业链对就业机会的强大带动作用。以阿维塔为例,它成为中国新能源高端品牌后,吸引了众多新资源入驻重庆。
从座椅、音响等零部件企业,到高科技领域,连曾用于路虎揽胜的英国之宝音响等世界级供应商,都争相在重庆布局产能,进行本地化生产。
这种良性互动,让重庆造汽车销量节节攀升。从汽车产业的寒冬到高端市场的逆袭,重庆这座拥有3000万人口的城市,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勇于奋斗、善于合作,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