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这个行业分水岭,蔚来汽车用11年时间构筑的商业帝国,正经历着从云端坠落的阵痛。
这家曾以"用户企业"定义行业高度的新势力,如今让30万车主在推送的"蔚来单日亏损6120万元"的新闻中陷入集体焦虑。
而这种焦虑具象化为数字,成立11年累计亏损超800亿元,流动负债突破623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7%。
比李斌更焦虑的,
是30万车主
想起李斌在最新财报会上在财报会上第七次承诺"2025年四季度盈利",但当财报发布后美股一度大跌7.43%。
不过比资本更焦虑的是那30万蔚来车主。
苏州工业园区有蔚来车主发现,承诺的8分钟售后响应延长至两小时,维修清单上悄然出现第三方替代零件;
而承载着盈利希望的乐道品牌,首款车型L60上市7个月累计销量仅3.5万辆,不足竞品理想L6单月销量的四分之一。
这种"既要高端调性又要下沉走量"的想法,最终使蔚来在30-80万元价格带陷入全面失守。
想起之前乐道汽车的总裁和蔚来高级副总裁艾铁成,立下了3月份要交付两万台的目标,不行就下课。
4月2日他就已经通过乐道App发表文章宣布辞职,这算是印证了乐道销量离预期还有不少差距。
▲图源:有驾
更令人不安的是,二手平台上蔚来车型的挂牌量激增,部分准新车折价率突破40%。
舆论的风波让本来对蔚来汽车感兴趣的消费者开始感到不安,部分车主也陷入对价值贬值的担忧。
在二手车市场中,蔚来汽车的涌入量激增,贬值率急剧上升,直接影响了新车的销量,蔚来的品牌形象也开始受到考验。
尽管蔚来在产品质量和充电网络建设上依然在努力提升,但财务危机的曝光确实是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2024年蔚来的研发、营销及营业费用分别为130.4亿、157.4亿和287.8亿,三项合计575.6亿。
对比盈利的理想汽车,其三项开支分别为110.7亿、122.3亿和233亿,均低于蔚来。
截至2024年末,累计亏损突破800亿元,流动负债623亿超越流动资产,87%的资产负债率将企业推向技术性破产边缘。
即便获得宁德时代25亿战略注资,相较月均18亿的研发支出不过是杯水车薪。
蔚来困境,早有伏笔
四个月前,威马EX5车主们发现车载系统突然断网,曾经引以为傲的自动泊车功能变成灰色图标。
上海松江的威马用户服务中心早已人去楼空,玻璃门上"终身质保"的标语在寒风中飘摇。
这个曾与蔚来齐名的品牌,在拖欠供应商货款、裁员70%后悄然退场。
这种场景正在从个案演变为行业现象:天际汽车展厅变身麻辣烫门店,爱驰欧洲分公司资产被法拍,高合汽车园区里未完工的车辆覆盖着积灰的防尘布。
回望蔚来的发展轨迹,其困境早有伏笔。
▲图源:抖音
2017年首款量产车ES8上市时,"用户企业"的定位与海底捞式服务惊艳业界。
这种光环在2021年达到顶峰:当特斯拉陷入"刹车门"争议时,蔚来车主自发组织的"护航车队"护送新车交付,成为现象级营销案例。
但光鲜背后,NIO House千万级年运营成本与平效比不足传统4S店三分之一的现实,早已埋下财务隐患。
李斌的"长期主义"在资本狂热期被视为远见卓识,但当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重资产模式就成了拖累前行的包袱。
2024年157亿元的销售及行政费用中,既有乐道品牌高举高打的营销投入,也有NIO Phone这类探索性项目的试错成本。
当问界M9凭借鸿蒙座舱月销破万时,蔚来ET7的激光雷达还在演示自动寻找换电站;
当小鹏G6以城市NGP横扫年轻市场时,蔚来展厅最显眼位置摆放的是售价80万元的ET9工程样车。
售价80万元的ET9与定位海外市场的萤火虫,更像是讲故事的道具。
理想汽车用增程式技术精准切入家庭市场,2024年实现118亿元净利润,其L系列车型零部件复用率达75%,供应链成本低于行业30%。
小鹏在经历G9上市挫折后,借供应链改革实现降本20%,MONA系列将高阶智驾下沉至15万元区间。
当你的竞争对手已经开始数钱,而你还在计算亏损幅度,这场比赛还怎么赢?
如今蔚来如何盈利?
反观蔚来,"重资产、高投入、全生态"的扩张模式并未带来多大的收益。
单座换电站300万元的建设成本与不足30%的利用率形成对比,3159座换电站构成的能源网络,日均服务量需达50单才能盈亏平衡的现实,让这个曾引以为傲的"护城河"变成吞噬现金流的黑洞。
其坚持的换电模式在2022年确是差异化优势,但当比亚迪兆瓦超充实现5分钟充电300公里,这项重资产生意反而成了拖累。
▲图源:微博
如今想实现盈利,按李斌自己的话来说,方法有三:
1、技术量产上车;2、销量提振可以提高毛利率;3、管理层面推进降本增效。
技术量产上车就是“研发复用”。
李斌表示,2025年是蔚来的“技术收获大年”,在蔚来ET9上量产落地的蔚来自研技术,也将搭载于后续车型,这部分有点像比亚迪自研技术下放的策略。
提高毛利率的前提是销量提振,销量提振并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存在不可预测性。
从目前蔚来的产品矩阵来看,销量提振的压力在乐道上。
▲图源:微博
降本增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ROI考核,从各方面降低成本;二是精简销售和运营、服务团队。
2018年特斯拉濒临破产时,马斯克睡在工厂督战Model 3量产,用极致的成本控制熬过至暗时刻。
如今的李斌也在进行类似努力,裁撤10%的运营人员,将研发投入聚焦可量产的智驾技术,试图用NT3.0平台实现零部件复用率从30%提升至60%。
NT3.0平台与神玑芯片的量产计划,试图将技术积累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但现实困境在于,国资28亿注资仅够覆盖1.5个月研发支出,供应商账期缩短引发的连锁反应随时可能击穿现金流。
当资本潮水退去,所有关于用户体验的浪漫叙事,都必须在盈利能力的礁石上接受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