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中国市场不可一世的日本高端汽车品牌,如今却上演了一场令人咋舌的“大反转”!
雷克萨斯,这个20年前在中国市场动辄加价三五十万的“傲娇王者”,终于向现实低头,宣布要在上海建厂,投资1000亿日元,打造一座年产10万辆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厂。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曾经风光无限的日系车,为何在中国市场突然“不香”了?
20年前,雷克萨斯凭借“日本原装进口,产量有限”的理由,在中国市场疯狂加价。消费者想要早点提车,就必须额外交一笔“排队费”。
那时候的雷克萨斯,仿佛是高高在上的贵族,对中国消费者的热情照单全收。当销量突破3万辆时,它反悔建厂承诺;达到5万辆,依旧推脱;等到10万辆,还是各种拖延。
可如今,在中国市场销量持续下滑的压力下,它却“屁颠屁颠”地来了,这不免让人觉得有些“贱兮兮”。
然而,雷克萨斯的转变并非个例。本田去年在中国销量狂跌31%,日产也下滑了12%,就连丰田也深陷舆论风波。
曾经占据中国汽车市场半壁江山的日系车,为何突然集体“失宠”?
答案,就藏在它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傲慢与偏见之中。
时间回到2014年,丰田打出了一组令人咋舌的广告海报,上面赫然写着“不充电才能开得更久”,还公然用充电桩嘲笑纯电新能源车主充电4小时的窘境。
丰田章男更是多次直言,电动车是“低级产品”,他们根本不屑于研究。
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日本的电动车研发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起步,当时日本的松下公司在1994年就成功研发出可再充的锂电池,技术堪称世界领先。
按理说,拥有技术和市场的日系车,完全可以率先打开新能源汽车的大门,可为何他们却选择了无视?
原来,日本汽车行业早已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利益共同体。
各大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签订了排他性供货协议,从发动机到门把手,一旦确定合作关系,即便有更好的产品也不能更换,否则就会遭到全行业抵制。
在松下进军动力电池领域之前,丰田等车企早已成立了自家的电池子公司,即便产品质量一般,也要优先使用自家产品。
更离谱的是,日本大车企之间还玩起了“交叉持股”的把戏,丰田和铃木相互购买股权,利益深度绑定,形成了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封闭圈子。
松下作为一家家电企业,根本无法融入这个圈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优质电池被无视。直到2008年,特斯拉在对比全球300多种电池后,才发现了松下这块“宝藏”,让松下电池一炮而红。
利益集团的尾大不掉,不仅锁死了日系车的创新能力,更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我们都知道,安全气囊是汽车的重要安全配置,每一辆新车上市前都要进行严格的可靠性测试。
然而,日本马自达的工程师为了确保测试达标,竟然想出了一个“鬼点子”——用倒计时装置提前引爆安全气囊,而不是依靠车头碰撞传感器。
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让安全气囊的测试沦为了一场闹剧。
更令人震惊的是,丰田、铃木、本田等车企也深陷造假丑闻。他们有的编造数据,有的篡改标准,涉案车型超过500万辆。
丰田的调查显示,大规模造假始于2014年,当时车企为了应对盈利能力下滑,推出短期开发战略,试图在短时间内推出大量新车型。
然而,由于供应链被锁定,研发成本不断攀升,一线员工为了节约成本,只能选择造假。
即便有人良心发现想要举报,在日本车企臃肿的管理体系下,举报信要经过七八层审批,最终石沉大海,导致造假行为愈演愈烈。
如今,雷克萨斯等日系车巨头终于选择在中国建厂,试图挽救颓势。但他们面临的困境远不止销量下滑这么简单。
交叉持股的利益绑定、封闭的供应链体系、泛滥的内部造假,早已让日本汽车产业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妨欢迎雷克萨斯来中国投资建厂。即便它们的产品在中国市场无人问津,将产品出口海外,也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出口贸易和就业做出贡献。
日系车的没落与中国车企的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汽车企业凭借着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突破,推出了一系列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逐渐走向世界舞台。这一切都印证了一个道理:时代永远会奖励真正的创新者。
在汽车产业的变革浪潮中,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属于自己的未来!